研究發現:孩子出生時的體重,暗示「智商」高低,離這個數越近越聰明

我之前聽過一個說法,說是孩子出生時的體重,可能跟他長大後的聰明程度有關係。

那時候覺得,這怎麼可能呢?

可後來看了不少研究,發現結果還挺有意思。

研究發現:出生時,體重在一個「黃金範圍」里的孩子,長大後大腦發育得更好,學習能力也更強。

那,到底多重更合適呢?

一:離這個數越近越聰明

英國有一項研究,工作人員追蹤了上萬名孩子,從他們出生到上小學。

結果發現:出生體重太輕的孩子,到了7、8歲,數學和閱讀成績,明顯比不過體重正常的孩子。

挪威也有研究人員,跟蹤了幾十萬個青少年,結果更有意思。

他們發現:孩子出生時,體重每減少一公斤,成年後,智商平均就要低兩三分。

而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體重在5-7斤半之間的孩子,大腦發育往往更理想,更利於以後學習。

因為體重太輕,可能說明,孩子在媽媽肚子里「沒吃飽、沒養好」;

而太胖的孩子呢,有時候反而是媽媽血糖太高、生下來「胖」但並不「健康」。

我們可以把孩子的大腦,想像成一個「電燈泡」——

太瘦了,像燈泡里電線沒接好,亮得慢;

太胖了,電線粗但費電,亮是亮,可用起來不靈活。

醫生常說「七斤左右最理想」,不僅是身體好,腦子也能更靈光點兒。

二:你家娃出生幾斤?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也開始琢磨——「我家孩子出生那會兒到底幾斤來著?」

沒關係,咱們一起來「對對號」,看看孩子出生時的體重,可能暗示了什麼:

出生5斤以下:可能是早產或營養不足,身體和大腦發育節奏慢一點,要多補、多養。

6斤~7斤半「黃金區間」:身體勻稱,大腦發育通常也更平衡,是最理想的範圍。

8斤以上:孩子結實是好事,但也可能容易偏胖,要注意飲食和鍛煉,別讓「笨重」拖了腦子的靈活。

當然啦,這只是從出生那一刻的平均情況來說的,並不代表命運就定了。

畢竟,聰不聰明,不光看起點,還得看後天怎麼養、怎麼教。

不過,如果你家娃剛好在那個「黃金區」,那可別浪費了這個好底子;

如果偏輕或偏重,也別急,後天的養育方式能「拉回來」不少。

三:聰不聰明,後天很關鍵

雖然說,孩子出生時體重,會對大腦發育有影響。

但其實,聰明是能「養」出來的。

就算孩子出生時不在「黃金體重區」,只要養育方法對,我們照樣可以養出聰明娃。

①每天說話+講故事,不怕多,就怕不說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大腦最怕的,不是累,而是「閑著」。

很多孩子看起來話少、反應慢,不是天生不聰明,而可能是小時候,大人跟他說話太少,大腦「沒被喚醒」。

我們帶孩子時,每天多跟孩子說說話、聊聊天,不管是講天氣、說鄰居,還是一起看窗外的花花草草;

最好講點故事,哪怕是老掉牙的「狼來了」「三個和尚」。

孩子聽故事時,大腦就在運轉、在想像。

而且,我們講多了,還能讓孩子也重複講一遍,這能鍛煉他的表達能力、記憶力。

一舉兩得!

②早睡早起,比熬夜學習強十倍

說到學習,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多寫作業」。

其實比作業更重要的,是大腦有沒有休息好?

研究發現:孩子睡得足、早上起得早,大腦的記憶力、理解力、注意力都會大大提高。

尤其是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大腦「修補」和「長記性」的關鍵時段。

如果天天熬夜寫作業,反而事倍功半,第二天腦子迷糊,效率低得很。

想要孩子有個好睡眠,我們就要幫他固定作息時間,晚上9點半準備睡,10點前躺下。

早上也盡量讓孩子吃個熱乎乎的早飯再出門,不空肚、不急匆匆。

哪怕是周末,也別睡太晚,生物鐘亂了,記憶力也容易跟著亂。

③多鼓勵、多肯定

很多家長,習慣動不動就說孩子「你怎麼這麼粗心」「怎麼這麼笨」。

這是在給大腦「貼負面標籤」,越說,孩子真的會越笨。

聰明孩子不是誇出來的,但笨孩子,可能真是被「說」出來的。

大腦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孩子小時候,「你怎麼說他」,他就慢慢「變成那樣」。

孩子寫錯了題,我們不急著吼,先說一句:「你這個思路有點意思,我們再來看看」。

他幫我們幹了點小事,比如掃地、洗碗,我們可以鼓勵一句:「你真是個能幹的孩子!」

鼓勵和肯定孩子,會讓他有成就感,也就願意動腦、願意嘗試。

每天睡前,我們誇一句孩子當天做得最棒的地方,哪怕只是寫作業時坐得比昨天直,都要鼓勵。

我們多鼓勵孩子,他的大腦,就會覺得「我可以」,自然越變越聰明。

其實,出生體重,只是孩子來的那一刻的「初始數據」。

但人生是一場長跑,養得對,比生得好更重要!

我們願意每天多說幾句話、多鼓勵幾句、多給他睡個好覺。

孩子的腦子,就會像花園的土地——越養越活,越長越旺。

聰明,不是命好,是養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