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不喜歡自己,覺得很苦惱,我該怎麼辦?」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個乖孩子,聽話的孩子有糖吃。有不少人應該都被父母嚇唬過,「你要是不……,爸爸媽就不喜歡你/不帶你去玩/不要你了。」可憐天下父母心,誰又會捨得真的把自己的孩子丟棄掉呢。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績優秀、識大體懂禮貌,理解這些出發點並不是什麼難事。我想說的是曾經或者現在仍是孩子的你是否也體驗過那種,父母可能會隨時撤回他們的關愛,從而感到了一種限制感呢?
這種限制感的名字就叫做有條件積極關注,它意味著只有我們做了某些符合他人期待的事情後,我們才能得到對方的欣賞、關愛和照顧。
當孩子開始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到愛讀書、成績好、和同學打成一片、尊敬長輩不能頂嘴甚至反駁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慢慢開始丟掉那些家長們認為不好的東西——不愛讀書,成績不好,不被人喜歡……是不是覺得似乎沒有任何毛病卻好像又有哪裡不對?是的,孩子們慢慢變得只能接受自己好的那部分,而開始厭惡、丟棄那些壞東西的時候,一些標準就開始慢慢浮現出來了。
被人喜歡是好的,可以得到父母關愛的,而不被人喜歡是不好的,它需要被丟棄,如果我不被人喜歡,那麼我就是不好的,我需要改到別人喜歡我,我才能夠重新獲得關愛。你看,煩惱是不是就因此產生了?
容易焦慮的人身上往往背負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枷鎖,一把枷鎖叫「我得讓大家喜歡我,不然就……」,另外一把枷鎖叫「我應該要當個乖孩子好好學習,不然就……」這些枷鎖有一個很標準的形式,比如「如果……那麼……」或者是「我應該……不應該……」容易處於焦慮的人往往會被陷在這些我們因為有條件積極關注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標準之中,這些標準就是造成他們焦慮的源頭。
他們不允許自己被人喜歡、不允許自己當個懂事的好孩子、不允許自己……這些不允許的背後就是因為如果自己的行為低於那條標準線,自己就得不到關愛了。然而生活中我們總會不被人待見或學習失利的時候,那些沒有所謂條條框框的人可以更友好、客觀看待自己目前尷尬的局勢。
而被標準束縛的人如果遇上這些再也平常不過的事情時就很容易產生「我不夠好」這樣的信念,這會讓他們容易處於抑鬱當中。為此他們認為「我得變好」,卻又不知道為什麼明明自己已經做得挺好了,卻還是不受人待見,似乎計算機中出現了一個bug,但是這個bug似乎又很合理,於是他們就開始焦慮了。
因為不被人喜歡而感到焦慮的人會選擇改變自己,或者是表現出被他人喜歡的模樣。迫於壓力而改變自己的本性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小鳥為了獲得魚兒的喜歡在水裡撲騰,魚兒是喜歡上小鳥了,這個不再能做真實的自己的小鳥,它還喜歡著自己嗎?
事物之間是普遍存在聯繫的,抑鬱、焦慮的人所存在的那些條條框框中也暗藏著通往幸福大道的路徑。
1.找到自己心中各種各樣的標準。
2.嘗試丟棄一些標準:想一下你的標準是否合理?當我們發現自己有每個人都得喜歡我、我必須無時無刻保持良好狀態這類不合理的標準,果斷一點把它們全部扔掉!
3.摘下面具,如其所是:《情緒自救》書中講到,當內在的真實自我和所表現出來的自我一致性越高,我們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就越多。
迫於外界壓力去討好別人和改變自己都是讓我們一步步遠離那個真我的過程,當你感到委屈想哭的時候,礙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選擇將眼淚憋回去;當你不想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又有一個聲音說你要和大家搞好關係而不得不去進行社交時,這些都是你忽略自身感受遠離真我所帶的面具。
日常生活中會感到的許多抑鬱、焦慮便來源於我們不允許一些不好的真我展現在他人面前。承認真我的存在並不一定就會讓你的焦慮馬上消失,它更多的是讓你可以如其所是地去表達當下的感受,緩解焦慮帶給你的壓力感。
正念,就是一種很好的可以用來調節自身情緒和感受真我存在的一種方法,拿「觀息法」來說,我們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就是與真我連接的過程。
我們會體驗到不同的喜怒哀樂有不同的呼吸感覺,在我們感受呼吸的時候也是一個在和身體的真實感受建立聯結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會很神奇地讓我們覺醒。
每個人都有發展自身潛能的需要,就像小時候的我們的夢想就是當科學家、宇航員和老師,如果沒有東西阻礙我們的發展,我們最終都會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前進。花花草草也是這般道理,牆縫中也可以生長出茂盛的花朵,即使是有一塊石頭壓著它,花兒們也在以一種曲線生長的方式實現著自我的價值。
讓那個真實的自我被你所看見並友好對待,我們終將也能像牆縫中的花一樣,即使在惡劣環境中生存,也可以做到充滿能量、開花結果。
最後,建議給身處抑鬱、焦慮中的朋友兩本書《情緒自救》和《戰勝抑鬱》。相信書中的方法及策略會給你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