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見過太多茶客喝岩茶,被一句「不苦不澀不岩茶」給帶偏了。
「我就愛喝這種苦到舌根發顫的肉桂,夠勁兒!」
「岩茶就得澀,不澀的肯定是假的。」
聽著這些話,那些賣劣質岩茶的掌柜估計偷著樂。
你越覺得「苦澀才正宗」,他們越能把工藝粗糙、
「我這岩茶,苦中帶甘,澀里藏香,正岩核心區的料,300塊一兩,少一分都不賣。」

你還當撿著寶,跟人討價還價半天,最後200塊成交,覺得佔了大便宜。
殊不知,那茶根本不是什麼正岩貨,就是外山隨便採的料子,做青時沒做好,澀味鎖在裡頭散不去,按斤賣都嫌貴。
個人喜好本沒錯,有人就愛重口味,這無可厚非。
但把「苦澀」當成岩茶的標配,甚至用它來判斷真假好壞,那就容易被人鑽空子。
買岩茶時拎不清,把缺點當優點,花高價買劣茶,實在不值。
到底,「不苦不澀不岩茶」這說法,靠譜嗎?

《2》
要弄清岩茶的苦澀問題,得從茶葉的內在成分說起。
岩茶入口時的苦味,主要來源於一種叫咖啡鹼的物質;
而那種讓舌尖發緊的澀感,則大多由茶多酚家族中的兒茶素等成分主導。
這些物質並非人為添加,而是茶樹在生長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就像所有綠色植物的葉片一樣,為了應對環境、完成生長循環,難免會積累這些帶有澀味或苦味的成分。
想想我們常見的晒乾草藥、中藥,大多也帶著類似的苦澀感,道理其實相通。
不過,岩茶的製作工藝,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一場與苦澀物質的「博弈」。

走水環節通過調控青葉的水分流失,讓一部分苦澀物質隨著水汽被帶走;
炭焙工藝則利用溫度的變化,讓剩餘的苦澀成分發生轉化、消解。
但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制茶師傅,也無法將它們完全去除。
畢竟這些物質是茶樹生長的「原始屬性」,就像人總有優缺點,不可能徹底剝離。
所以,岩茶中存在少量苦澀物質是正常的,但這絕不意味著「苦澀」就是岩茶的標配。
工藝精湛、山場優質的岩茶,能把苦澀感控制在極淡的程度,甚至讓你幾乎察覺不到。
而那些苦澀濃烈、久久不散的岩茶,往往是工藝不到位或
這些情況下,苦澀物質沒能得到有效轉化,自然就成了茶湯的「主角」。

《3》
不可否認,岩茶中的苦澀味若控制得當,反而能成為勾勒風味層次的神來之筆。
尤其在武夷山正岩核心區「三坑兩澗」這樣的優質山場,獨特的微氣候與岩石土壤賦予茶樹特殊的生長節奏。
陽光被雲霧過濾得柔和,水分經岩縫滲透得綿密,茶樹生長緩慢卻紮實,積累的內含物質豐富且均衡。
這裡的茶葉積累的內含物質不僅豐富,更帶著山場特有的平衡感,即便是苦澀成分,也透著一股「恰到好處」的氣質。
這種苦澀從不會像劣質茶那樣蠻橫地霸佔口腔。
它更像一陣輕盈的風,澀感在舌尖輕輕掠過,轉瞬就被唾液融化。
苦味則像一顆飽滿的果核,咬破外層的微苦後,內里的甘甜便洶湧而出。

緊接著,兩頰泛起汩汩生津,喉嚨里泛起清潤的餘韻,整個過程如同茶湯在口腔里演繹了一段婉轉的樂章,層次分明又銜接自然。
更妙的是,這種恰到好處的苦澀與山場氣韻緊密相連。
當苦澀感轉化為回甘時,會帶動茶湯中的清涼感在口腔中流轉。
那是坑澗山場特有的「岩骨」氣息,混著茶香在唇齒間縈繞,讓人在回甘的餘韻里,真切感受到山場賦予岩茶的獨特靈魂。
可見,岩茶的苦澀並非洪水猛獸,優質山場與精湛工藝能讓它變得靈動討喜。
它像樂譜里的變音符號,看似尖銳,卻能引出後續更豐富的旋律,讓回甘更顯清甜,讓香氣更有層次,最終讓整個品飲過程充滿驚喜與回味。

《4》
但!苦澀味絕不能成為判斷岩茶品質好壞的唯一標準,更不能成為劣質茶的遮羞布。
若是一款岩茶入口就被濃重的苦澀包裹,咽下去後別說回甘,連嘴巴都像被膠水粘住似的發緊,喉嚨里還卡著一股灼人的糙感,那基本可以斷定是品質不過關。
這類茶的問題,十有八九出在工藝上。
像做青時青葉內在的澀水沒走透,成品茶就會有明顯的澀感 ;
又或者是炭焙環節沒把握好,急火把茶烤焦了,茶湯就會帶著讓人難以接受的焦苦味 。
更讓人無奈的是,有些商家遇到顧客質疑苦澀,總把「不苦不澀不岩茶」掛在嘴邊當擋箭牌。
這時不妨較真問一句:「照這麼說,苦到咽不下去、澀到鎖喉的,反倒成了頂級好茶?」
保管讓他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真正優質的岩茶,講究的是「香清甘活」四個字,每一點都和「蠻橫的苦澀」不沾邊。
「香」是層次分明的,或清雅的蘭香,或辛銳的桂皮香,或溫潤的木質香,在鼻尖縈繞不散;
「清」是茶湯澄亮如琥珀,葉底鮮活不枯敗,透著山場的乾淨氣息;
「甘」是入口先有一絲清甜,咽下去後回甘從喉嚨里湧上來,兩頰生津不斷,哪怕過了半小時,嘴巴里還留著甜潤;
「活」是茶湯在口腔里有動態感,從舌尖到喉頭,滋味像潮水般層層推進,帶著山場賦予的靈動勁兒。
說到底,岩茶的魅力從不在苦澀本身,而在滋味的平衡與轉化。
那些拿「苦澀」當賣點的茶,不過是工藝粗糙、山場劣質的借口罷了。
真正懂岩茶的人都知道,好岩茶的苦澀只是轉瞬即逝的序曲,緊隨其後的回甘與香氣,才是值得細品的真章。

《5》
說到底,岩茶的苦澀從來不是衡量品質的標尺,而是一把「雙刃劍」。
優質山場與精湛工藝能讓它化作回甘的前奏,在口腔里譜出層次豐富的樂章;
可若山場貧瘠、工藝粗糙,它就會變成霸道的「不速之客」,攪得整個品飲過程只剩煎熬。
別再被「不苦不澀不岩茶」綁架了。
喝岩茶,該追求的是「香清甘活」的平衡,是苦澀轉瞬即逝後,那股從喉嚨里漫上來的甘潤,是茶湯里藏著的山場氣韻。
真正的好茶,從不會讓你硬著頭皮吞咽。
下次再喝到讓你皺眉的岩茶,別懷疑自己不懂行。
或許,問題本就出在茶身上。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