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初為人父的胡適寫下了一首詩《我的兒子》,詩中寫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當時,胡適這番「父母於子無恩」的言論一經發表,就引發了眾多的批評與反駁。
好友汪長祿甚至很不客氣地對他說:盼望先生空閑時,能再把「我的父母」這四個字,好好地想一想。
對此,胡適解釋說:
「父母無恩,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不居功,不市恩,不向孩子索要回報。
子女愛敬父母,是因為父母本身作為人的個體,是值得人們愛敬的。
父母不必站在債主的位置,向兒女索要他們的孝與愛敬。」
是啊,養育是父母的責任,教養是父母的本分。
父母不居功自傲,不挾恩圖報,才能讓孩子在平等中生髮真摯的愛敬,在自由中成長為獨立的人。
電視劇《天道》里有這樣一幕:
丁元英的父親突發腦出血緊急住院,他第一時間趕回家,砸錢、托關係、找名醫,全力救治父親。
然而,在了解到治療意義不大,反而讓父親徒增痛苦、喪失尊嚴時,他便想讓醫生拔管子。
母親聽後生氣:「都說養兒防老,他就落了個這樣的下場,親生兒子要給他拔管子,那生兒育女還有什麼用!」
丁元英直接反駁:「如果您是抱著這種想法養兒子,那就別說母愛有多麼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這句話雖刺耳,卻直擊人心。
感情和利益不是一回事,倘若用交換代替情感,那親子之間的溫暖和愛意便蕩然無存。
就像豆瓣高分劇《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里的茉莉媽媽,自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所以總是期待著回報。
平日,她對茉莉的要求很高,期待也很高,一旦茉莉令其不滿,她就會不停強調自己為家庭作出的犧牲:
「為了你我放棄大好前途,你卻不爭氣,如果不是為了你,你以為我願意嗎?」
女兒周末去補習班,她在給女兒拿計程車費時也不忘叮囑一句:
「這些錢都是省吃儉用下來的,好好念書,不然就是不孝。」
最終,茉莉不堪媽媽的情感綁架,從陽台一躍而下,留下一句話:
「整個世界,都沒有人愛我。」
《為何家會傷人》里有一句話發人深省:
最深的情緒綁架,往往來自家庭。
父母把養育當投資,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索求孩子的感恩,無異於親手把家庭變成情感交易所,用道德賬本清算愛的付出,讓親子關係在利益清算中支離破碎。
電影《抓娃娃》里有幾個讓人壓抑的情節。
沈騰和馬麗飾演的父母,為了培養兒子的孝心,他們張口閉口就是:
「砸鍋賣鐵我們也要供你上學。」
「為了你,受再多委屈我也認了。」
「孩的生日,娘的苦日。」
為了凸顯自己的不容易,父親還刻意把鞋底兒撕爛,在兒子面前走來走去。
第二天,他又故意趕著破破爛爛的驢車去送貨,奶奶遞給他的3個雞蛋,他也要故作深情說「留給兒子吃」。
最終,如他們所願,兒子對父母的付出和辛勞心存感激,但心裡也種下了內疚的種子:我是虧欠父母的。
這種虧欠感,讓兒子不敢任性,不敢提要求,甚至不敢做自己,變得自卑敏感。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真愛里沒有愧疚,只有輕鬆自在。
施恩圖報的父母,只會讓孩子覺得債台高築,不堪重負。
還記得那個30歲確診癌症卻還說很開心的網友嗎?
從小,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擁有優秀的學業成績和別人眼中的幸福家庭。
可誰也不知道,他一直活在痛苦當中。
平時,父母對他的要求極其嚴格,吃穿用度都要干涉。
只要他說「我不喜歡」或「我不想做」,父母就會搬出那句經典的「為你好」。
最讓人窒息的是,父母還把自己的生活所受的苦都壓在了他身上。但凡為他做了點什麼芝麻大點的事,一定會說:
「我天天那麼辛苦,我為了誰?哎呀,這當父母太不容易了。俺到老了你可千萬別不管俺們哈。」
這些話就讓他無時無刻背負著強烈的負罪感,更讓他覺得自己一輩子都欠著父母的,永遠都只能當父母的牛馬。
所以當他在體檢中被查出癌症時,他不僅不難過,反而覺得解脫。
他終於可以休息,終於可以擺脫父母那報不完的恩,償不清的債。
有心理學家說過:
在家庭教育里,兩種東西正成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個叫付出感,另一個叫犧牲感。
養育中,父母越索取感恩,付出感和犧牲感就越重,孩子的虧欠感和負罪感也越重。
這樣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懂事孝順,是內疚,是補償,是沉重,是壓抑。
這樣的孩子,可以讓父母順心,卻很難讓自己舒心。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問,父母養育了孩子,不該讓他們感恩嗎?
想法沒錯,可感恩,是基於父母之愛,並非父母的養育。
楊絳的女兒錢瑗,從小特別會照顧人、體貼人。
楊絳曾在散文集《我們仨》中這樣描述:「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平日,即使工作很忙,錢瑗也總要抽空回家,為睡眠淺的媽媽縫製睡衣,為愛吃糖的爸爸剝好糖紙。
當爸爸因病請假時,錢瑗還會溫柔地安慰:「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而錢瑗之所以如此懂得感恩,卻是父母用心愛護的結果。
錢瑗剛出生時,有人嫌她不漂亮,可錢鍾書卻像捧個寶貝似的,逢人炫耀:「這是我的女兒,我最愛的女兒。」
長大後,錢瑗身體一直虛弱,家中不少長輩親戚勸告錢楊夫婦:趁著年輕,再生一個。
可錢鍾書卻堅決不肯,還耐心跟楊絳分析自己的顧慮:「假如我們再生一個,說不定比阿瑗好,我們就會更喜歡那個孩子了,又怎麼對得起阿瑗呢?」
平時他只要有空,就陪著女兒一起看書,一起玩鬧,甚至還趁彼此午睡,互相偷畫鬼臉、鬍子……
此外,楊絳和錢鍾書之間從未吵過架,一直相敬如賓,恩愛如初。
在這樣充滿歡笑與愛的氛圍里,錢瑗自然而然懂得了去愛,去感恩。
正如心理諮詢師常軍說的:感恩無法被教導,是被愛滋養出來。
當一個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幸福快樂,才會忍不住想要向外感恩,把愛繼續傳遞下去。
中央電視台曾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公益廣告。
視頻一開始,媽媽溫柔地給孩子洗腳講故事,洗完之後,又出去打水給老人家洗腳,孩子跑出去看到這一幕,於是也端著一大盆水向媽媽走去。
他端得很吃力,眼睛被水濺得不敢睜,卻特別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
真正的感恩,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是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後,循著愛與善的軌跡,溫柔地反哺回饋。
父母日常充滿愛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潛移默化中,將感恩化作了孩子生命的本能。
以前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確的看法: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
以前我沒有養孩子,不敢說這話,現在終於可以坦然說出來了。
甚至,我想,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
父母與孩子,本就是兩段生命偶然交匯的奇蹟。
我們只需做他們生命里的園丁,澆水施肥,然後目送他們奔向自己的遠方。
當孩子在愛里浸潤著長大,目睹過善意、觸摸過溫暖,自然會因心底豐盈而回饋世界,而我們也會因這份雙向的滋養,活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