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在古代,就有人認為,燒的紙錢是不能到地府的,逝者收不到,沒有什麼用。
但為什麼過了千百年,我們仍舊保留燒香燒紙的習俗呢?並且根據時代的特點,我們還會燒一些紙做的車子房子,或者是衣服等。
帶著疑問,進行深度思考和多番觀察,就會發現,習俗的根本,不是做一些迷信活動,而是給家庭和個人都帶來福氣。

01
做給家人看:促家教。
關於燒紙錢,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不僅官職節節高,買賣紙張也賺了不少錢。
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也想做紙張買賣,學習造紙術,但是蔡莫的毅力不夠,導致技藝不精。夫妻兩個人,累死累活,做出來的紙張,也是很粗糙的,不被人歡迎。
面對一屋子的粗糙紙,慧娘忽然心生一計,假裝暴斃,躺在棺材裡。
鄰居聞訊,都來圍觀,蔡莫也在一邊,放聲哭泣。一邊哭,一邊燒紙。
忽然,官場里發出聲音,大家慌忙揭開棺材蓋,一看是慧娘死而復活。
大家驚訝地問:「你怎麼......」
慧娘說:「我到了陰曹地府,收到了很多的錢。也拿了很多錢給閻王。於是,閻王就讓我復活了。」
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
慧娘指著地上燒的紙錢,說:「這就是你送到地府的錢。」
鄰居見了,覺得燒紙錢有用,就買走了蔡莫家的粗糙紙。蔡莫夫妻也發財了。這燒紙的習俗,就悄然產生了。
當然,對於民間故事,我們不能太較真。但是對於蔡莫夫妻的愛,賺錢的毅力,兄弟的互助,學習態度,是可以點贊的。
現如今,很多家庭,兄弟姐妹,子孫都在不同的城市定居,打工,很少聚攏。
到了清明節,大家都來掃墓,這是一次難得的相聚。在一起燒紙錢,房子車子的時候,就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把孝道展示出來了。
教育是無處不在的,祭祀也是教育的一個載體。
每到清明節,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孩子,跟著大人去掃墓,去認識已經故去的老人,也會聽到祖先的故事,清明的傳說,從而孩子受到啟發,積極向上。大家一起掃墓,家庭凝聚力,也提升了。

02
做給自己看:表安慰。
我的父母,很長一段時間,感情不好。
父親過世之後,母親常常嘮叨:「去墳頭上燒點紙,讓他以後過得好一些。」
很明顯,母親的做法,就是讓自己好受一些。
類似的情形,其實在古代也有。
以「寒食節」的典故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君王,對逝去的臣子,是非常愧疚的,因此用燒紙錢等方式,緩解內心的愧疚,也弘揚了忠誠。
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被家人迫害,不得不流亡他鄉,長達十九年。
大臣介子推,一直陪伴重耳,不離不棄。在飢餓難耐的日子,還「割股啖君」。
經過多年的磨難,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君王。而介子推不要功名,帶著母親隱居。
重耳為了讓介子推做官,就把其隱居的地方燒毀。就是如此,介子推也不做官。
重耳就把介子推葬於綿山,修祠立廟,確定寒食節,以寄哀思。
現如今,寒食節,就定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
人這一生,總有一些過不去的坎,也有一些無法表述的感情。在活著的時候,人與人鬧翻了,但是矛盾不能一直延續。那就在人走之後,再去祭拜,也讓自己心情 好受一些。
很多人在清明節,一邊燒紙錢,車子房子,一邊念叨,希望天國的人如何幸福,如何釋懷。做完這一切,人的心就好多了。

03
做給祖先看:傳遺志。
詩人陸遊是臨走前,這樣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他一輩子都在尋找愛國的方法,也在積極促進宋朝的安定。也希望看到收復失地,一統天下。
可是他等不到這一天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子孫身上。
如果天下安定了,統一了,子孫到墳頭祭拜一番,那也是了卻了陸遊的心愿。
也就是說,祖先的遺志,得到了踐行。
還有蘇軾,娶妻王弗之後,得到了學習上的幫助,順利考上進士。
可惜妻子早亡,給了蘇軾無盡的哀愁。
多年後,蘇軾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時光匆匆,蘇軾對妻子的愛,對妻子的期盼,從來都沒有忘記。他到任何地方,勤勤懇懇做官,一輩子都在學習。
清明節,遙遙祭拜逝去的妻子,也讓蘇軾再一次回想妻子的期待,也讓自己更加勵志。
《朱子家訓》中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清明節時,燒紙錢、燒紙房子車子,不就是為了完成祖先的「致富夢」嗎?
很多祖先,一輩子都沒有住好房子,都沒有坐過小轎車,一輩子都沒有存款幾十萬。但是他的內心,從來都沒有放下這樣的念想,也期待子孫完成這樣的念想。

04
當然,燒任何東西,都要注重儀式,並且拒絕鋪張浪費。
比方說,燒車子房子,應該是很小的,而不是巨大的。燒紙錢,應該是簡單的,而不是花里胡哨的。
我們也要牢記,不要燒一些庸俗的東西,紙做的美女,青樓的模型,就別去理會。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新的祭祀方式,比如說,網上祭掃,擺放鮮花等。
我們也要學會變通,別總是困擾,逝者到底收到了沒有,而是活著的人受到洗禮,逝者的志向繼續踐行。清明節之後,家庭越來越興旺,是另一種「收到」。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正面的內容。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