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銀針全身都是芽,看上去這麼嬌嫩,能壓餅嗎?

2025年03月31日19:50:35 育兒 5595
白毫銀針全身都是芽,看上去這麼嬌嫩,能壓餅嗎? - 天天要聞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兩天狂看白毫銀針的芽頭。

這臨到採摘的芽頭,就跟剛出生的寶寶一樣,一天一個模樣。

昨天還是短短的一簇,今天就成了中長的一座小峰,許是到了明天,就可以長成略巨偉的半山,後天,就是一座白茶中的珠穆朗瑪了呢?

天天看芽頭的大小,跟天天觀測氣象一樣,都是春茶季采白茶的必修課。

從前那種無能為力,純粹看天吃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下的茶農與茶廠,是很懂得利用天象的。

在茶季里,利用氣象預測,利用自己多年觀測天氣變化的經驗,來為春茶季的採茶制茶,贏得不少的見縫插針或是力挽狂瀾的機會。

比如今天早晨有雨,下午放晴,那早上就安排採茶工在廠里挑茶,下午再安排她們上山去採茶。

又或是這座山頭有霧,那座山頭有小雨,那就把人盡數調往有霧的山頭去。

總之,利用現代的科技,為傳承千年的農業服務,也算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典範了。

白毫銀針全身都是芽,看上去這麼嬌嫩,能壓餅嗎? - 天天要聞

《2》

看芽頭的時候有朋友在邊上,因其從來沒看過白毫銀針的茶青,於是把手機借過去翻來覆去端詳了半晌。

感覺十分有趣。

又問了無數的問題。

最後表達了疑惑:這白毫銀針就是個芽,芽不是都很嫩嗎,怎麼能壓餅呢?

一派替白毫銀針打抱不平的樣子。

好像我是白雪公主的後媽。

一時興起,禁不住逗她,你為什麼覺得白毫銀針嫩呢?沒見它的頭部是個尖尖嗎?

朋友理直氣壯地反駁我,別看我不懂茶,常識還是有的,植物的芽頭都很嫩,怕燙又嬌氣的。

嗯,你看過幾種茶的芽頭是嬌弱怕燙的呢?我繼續逗這位嬌蠻女郎。

她頓了頓,一下子答不上來,在大腦里搜索了良久,最後說,我是沒見過,不過,大家都這麼說,大家都說茶葉的芽頭最嫩,怕燙怕開水。

看吧,又是「大家」,又是「常識」。

中國人觀念里固有的「人多力量大」、「少數服從多數」這些倚多為勝的盲目規則,在一些信息傳遞明顯有誤差的領域,實在是害人不淺。

以致於眾口鑠金,三人成虎。

千百年來,被人言可畏害死的,又何止是阮玲玉。

白毫銀針全身都是芽,看上去這麼嬌嫩,能壓餅嗎? - 天天要聞

《3》

喝了一口茶,正色跟友人解釋,茶葉芽頭的「嫩」,以及白毫銀針的「不嫩」。

所謂茶芽嫩,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

相對於茶身上的其它部位,比如茶梗,比如茶葉,茶芽確實要嫩一些。

茶梗,整根都是維管束構成,基本上是木質部佔據了主導,是以茶梗又粗又硬還十分柔韌。

茶葉,軀幹是由維管束組成的,肌肉是由葉細胞組成的,維管束是硬的粗的有韌性的,而葉肉略軟一些,但整體而言,仍舊是較為硬挺的。

與它們倆相比,芽頭,就只是一片一片的葉子包裹起來的一個像蠶蛹一樣的物體。

感覺上,芽是沒有維管束支撐的,是軟軟的,也就自動將它代入「嫩」這個維度。

但其實,每種茶類的芽,它的組織結構都是不一樣的。

單以六大茶類中的茶樹而論,西湖龍井的芽頭,與金駿眉的芽頭,以及普洱茶的芽頭,以及武夷岩茶的芽頭,甚至今天的主角,白茶的芽頭(白毫銀針),它們的軀幹構成,都大大不同。

龍井的芽頭,是相對略長一些的,略扁一些的,表面沒有多少茸毛保護的,綠綠的,大約只有兩三片葉子圍起來的,類似圓柱狀的物體。

採的時候,它已經抽出了一片略大於芽頭的葉片來,只是葉片尚未開面,仍舊是與芽頭緊密貼合的狀態。

所以我們看到的龍井茶成品,就是一個兩開的狀態,形同「雀嘴」——小麻雀的嘴巴。

這種芽頭,說它嫩,肯定沒錯。

但要說它怕開水燙,則完全說不過去——見過炒龍井么,鐵鍋手炒的那種,那鍋底的溫度可以達到200-300度,龍井在那樣溫度的鍋里炒成的,怎麼怕區區100度的開水?

唯那些品質不好的、外山的綠茶芽頭,才會怕燙傷,也才會宣傳芽頭嫩,怕開水燙之類的胡話來掩飾自身的缺陷。

白毫銀針全身都是芽,看上去這麼嬌嫩,能壓餅嗎? - 天天要聞

《4》

白毫銀針跟綠茶芽頭的身體結構大不一樣。

白毫銀針是5-7層筍殼狀結構組成,這一片一片的像筍殼一樣的葉片,層層包裹起來,緊緊地裹在一起,形成一個像竹筍一樣的物體,就是白毫銀針。

大家手動捏過筍嗎,是不是很硬挺,很難捏扁,連剝下筍殼,都很難?

是的,白毫銀針也是這樣。

一層一層裹起來,包起來,緊緊的,像個圓錐,一時是很難以將它攻克的。

尤其,白毫銀針還有天然的裘衣,那就是它身上的白毫。

在它的筍殼狀葉片外面,生有一層厚厚的,密實的,短而細滑的白色茸毛。

每一片都有。

這顆白毫銀針由多少片筍殼狀葉片組成,它就擁有多少層白色茸毛(白毫)。

這一層一層的厚實白毫,就相當於給白毫銀針穿上的一件又一件厚厚的天然防寒服、防水服、防蟲服.....

有了它們,白毫銀針在被沸水沖泡的時候,在前五六衝里,基本上都有白毫在保護著,防護著。

就像天鵝身上的羽毛,厚厚的,保暖又御水。

一直等到七八沖之後,白毫銀針身上的白毫漸漸少了,薄了,稀疏了,葉片才會更直接地接觸到沸水,釋放出更深層的養分出來。

但就算到這時,少了厚實白毫的保護,白毫銀針那層層筍殼狀的葉子,也不害怕被沸水燙傷——人家厚實硬挺著呢。

尤其,優質綠茶那樣嫩的芽頭,也是不怕沸水的,何況比優質綠茶更強勁更堅硬的白毫銀針,就更加不怕燙了。

白毫銀針全身都是芽,看上去這麼嬌嫩,能壓餅嗎? - 天天要聞

《5》

至於這並不嫩的白毫銀針能不能壓餅,村姑陳覺得,很難以一言以蔽之。

因為,就算說它不能壓餅,也並不是因了「芽頭嫩」這個原因。

何況人家本就不嫩。

說實話,白毫銀針壓餅,確實很難,很考驗技術。

這阻力同樣來自於它的筍殼狀結構。

這個筍殼狀結構,令它的身體構成,幾乎全是那緊實硬挺的筍殼狀葉片,這些葉片中的細胞,小而密,液泡小,粘液少,細胞壁堅硬。

這便使得它在壓餅後,銀針與銀針間缺少粘性,容易翹起、反彈。

不像葉片多的白牡丹和壽眉壓餅那麼容易粘合在一起,容易定型。

故而,若討論適不適合壓餅,白毫銀針憑它的外形,實力詮釋了何為「不適合」。

但,白毫銀針壓餅之後,其口感與散銀針完全不同,純粹是另具一番風流韻致的樣子,又實在是極為打動老茶客的味蕾。

是以,從以前的銀針不壓餅,到如今的銀針年年預訂壓餅,市場需求開始牽動產品生產端。

能讓銀針生成另外一種風情與滋味,也是對銀針愛好者的獎勵。

再難壓,還是得壓。少壓一些,便是了。

另,老銀針餅另具醇厚稠滑之風韻,沒喝過的人,哪裡會懂?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用溫暖打破沉默 走進「星星的孩子」的世界 - 天天要聞

用溫暖打破沉默 走進「星星的孩子」的世界

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我們常常遺憾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觸摸他們的靈魂。4月2日,在第18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之際,記者走進濟南特殊教育中心,用鏡頭和文字記錄....
他們犧牲時24歲、25歲、27歲、29歲…… - 天天要聞

他們犧牲時24歲、25歲、27歲、29歲……

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視他們犧牲時24歲、25歲、27歲、29歲、32歲……這些「年輕」的數字背後是守護平安的見證而今我們又「見」到了公安英烈微笑的臉龐你踏荊棘而去我們沐光前行每一個平安的日夜都是你生命的延續陳建軍(1962.08.01—1987.12.15)「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生前系文山州硯山縣緝毒隊民警先後24次打入犯罪集...
幼兒園春日藝術節,師生用AI破解自然密碼 - 天天要聞

幼兒園春日藝術節,師生用AI破解自然密碼

極目新聞記者 肖楊實習生 邵格通訊員 劉歡 王晶「快看!琥珀里凍住了一隻彩虹甲蟲!」4月3日上午,武漢市青山區第一幼兒園的操場上,5歲的馮楚晴舉著找到的「昆蟲琥珀」沖向展台,手裡的「蜻蜓」在陽光下折射出幻彩光芒。這場將自然融入美育的春日藝術節,除了插花簽到、盲盒花花卡等驚喜外,更增設了「琥珀尋寶」闖關任務...
一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而不應該一味怪罪父母 - 天天要聞

一個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而不應該一味怪罪父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就有人到處宣揚「父母無恩論」,說父母生下孩子是應該的,不應該感恩,說父母養大孩子也是應該的,不應該感恩,反正不管父母幹什麼都是應該的,父母對孩子有責任有義務,而孩子對父母不僅沒有任何的責任和義務,還不用感恩,這種言
此物最相思 - 天天要聞

此物最相思

編者的話又到一年清明時。在孩子們心中,長輩那斑白的頭髮和慈祥的笑容,是兒時最溫暖的記憶。珍藏著溫馨回憶的光碟、儲存著愛的信息的手機,都是長輩與孫輩之間愛的連接。爺爺的光碟一七一中學初三(6)班 劉予馨「咱們家的舊東西也該收拾了!」媽媽不經意
她力量|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才開始 - 天天要聞

她力量|梅耶·馬斯克:人生由我,才開始

「Hi,我是梅啦子,一個努力奮鬥的85後二孩職場媽媽,雞自己又順帶雞娃,100%真實,100%原創,願和你一起探索多元生活的可能性~」作為一個二孩職場媽媽,我最近看了梅耶·馬斯克的這本《人生由我》,結合之前看的《埃隆·馬斯克傳》,我真正是學
清明節掃墓,如何回答孩子的「靈魂提問」?這些話術很溫暖 - 天天要聞

清明節掃墓,如何回答孩子的「靈魂提問」?這些話術很溫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清明節是緬懷先人的時刻,也是傳承文化的契機。以春雨烘托哀思,用焚紙寄託懷念,感受生命厚重的同時,也要抓住生命教育的時機。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我們要學會珍惜當下,感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