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輯:小陳
當提起厭學的孩子時,你會想到什麼?在不少社會新聞里,孩子不上學,伴隨的形容詞是「叛逆」「不務正業」,似乎不去上學的孩子都是「壞孩子」。但事實是,不少成績優異的孩子也是厭學門診的常客。
這些尖子生為什麼厭學?當他們不去學校時,家長該怎麼做?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童心結》欄目開學季特別策劃《不想上學不是你的錯》聚焦厭學話題,邀請心理專家一起聊聊厭學背後的那些事。
特邀嘉賓:
常蕾|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厭學」心理門診負責人
宗敏|外交學院心理素質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
01
成績好的孩子,也可能是厭學門診常客
那些在校表現優異的孩子,為什麼一次考試砸了就死活不肯進校門?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說厭學就厭學?常蕾說,優秀的孩子面臨更多的壓力,面臨更多老師、家長的期待和同班的評價目光。
這些孩子認為,周圍人對自己的認可都是因為自己表現完美、成績拔尖。當他們某一項表現得不好,就會很容易陷入自責,從而討厭上學、害怕面對周圍人。
這些孩子的癥結在於自我要求高。用常蕾的話來說,他們不僅要求自己學習好,還要求自己當班幹部、當學生會主席。他們會拿自己的短板和別人的長處比。
常蕾說:「這些孩子都戴著『墨鏡』,看不見自己的優點,只能看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這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內在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教育模式里對缺陷的關注——在孩子上小學剛開始接觸考試時,不少家長都關注自己孩子有沒有考滿分。常蕾打了個比方,「如果孩子考了90分,家長就會問,丟的10分是怎麼錯的?總結一下經驗,下次把那10分補上」。
雖然家長的本意是好的,但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孩子會認為自己考100分才是對的。久而久之,他們就只會關注自己沒有得到、沒有做到的部分。
常蕾說:「這些孩子往往都很善良、單純、心思細膩,因為他們在想方設法地去滿足家長、老師、同學的需要。但他們考慮別人的時候,就壓抑了自己的需要。」如果孩子們自己的需求沒有被大家關注,那這些孩子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02
孩子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而學,才有動力去學習
除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外,外交學院心理素質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宗敏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孩子厭學的原因。宗敏說,「這代孩子不好糊弄了」——他們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而學,才有動力去學習。
有些孩子可能在學校里就完成了這個思考,但有些孩子在校園環境內沒法完成這種思考。這時,有些孩子需要通過暫時的休息來找到自己思考、自我探索的空間。
宗敏在大學裡工作。她觀察到,以前很多大學生會說自己的專業是家長決定的,在上大學前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專業。但現在高考改成了選科制,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文理分科,這種變化就要求孩子們在高中就開始自我探索,他們要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並在此基礎上選科。
如今,大學校園裡很多孩子的專業都是自己選擇的。在宗敏看來,這種變化是未來的趨勢——自己做選擇的孩子,學習會更有動力。
但是在一些家長的眼裡,孩子的選擇並非是「最優解」。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學校、進最好的大學。常蕾說,這種路徑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孩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高期待、高頻率、速度快的教學方式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適應的學習生活節奏。在常蕾看來,這並沒有好壞之分。
宗敏也提到,現在非高考的升學渠道也很多。例如高職院校、中本貫通、五年一貫制學校等,這些路徑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多機會。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必須參加高考,但現在除了高考,孩子還有很多路可以走。
孩子不適應學校,也不代表著孩子就非要輟學、早早進入社會。孩子可以換個環境,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宗敏說,她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初中在一個頂尖的學校,但成績並不拔尖,導致自己的壓力特別大。所以,他選擇轉到了一個成績相對一般的初中,但又在那裡考上了頂尖的高中。但上了高中後,依然不適應那裡的高壓環境,又轉到了一個環境寬鬆的高中里。但最後,他在這個高中考上了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
對於這種孩子來說,他可以在寬鬆的氛圍里表現得很好,做真實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厭學很多都是因為人際交往。他們討厭學校,或許只是單純地迴避社交。有成就感、認可感的環境是最適合孩子的,當孩子自信起來,人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03
孩子去學校不只為了學習,他們在校園裡找回自主權與歸屬感
常蕾說,「孩子回到學校,不單純是為了學習」。其實回到學校本身就是恢復正常、健康的生活狀態。不少孩子休學在家就是晝夜顛倒、不出房門,這種狀態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但上學對孩子們來說,包括了體育鍛煉、規律睡眠、同伴交往等。儘管孩子在校表現不一定優異,但上學本身就意味著孩子在規律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那麼,孩子需要的學校是什麼樣的呢?宗敏說,在她眼裡,好的學校應該有三種氛圍。
第一,孩子們要有自主權。很多學校過於關注孩子的學業,課餘活動屈指可數。很多孩子會把學校和學習掛鉤,當孩子在學習上找不到正反饋,就會對學校生活失去期待。孩子應當有權利決定他們想學什麼、想參加什麼樣的活動。
第二,孩子要有勝任感。現在學校的評價體系比較單一,只把成績看作是判斷學生好壞的標準。但是孩子能贏的是少數,覺得自己成績差的是大多數。孩子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不想學習。
第三,孩子要有歸屬感。如果孩子們忙於學習,把彼此看做考試中的競爭對手,人際關係就會彼此疏遠,甚至產生衝突。在臨床中,有不少孩子復學的契機是轉到了一個氛圍好的班級。有的班主任會帶孩子們一起做活動,集體凝聚力很強,孩子在這樣的集體中自然願意生活。
宗敏說,這三點其實是可以互相平衡的。比如有些孩子成績不好,討厭學習;但班級氛圍很好,他就還是喜歡上學的。
所以,家長得把視角拓寬。有時候,孩子看似走了和學習無關的路,例如他專註於運動、自己的興趣愛好,但在這個過程中他提高了效能感,自然會慢慢反哺到學業的狀態。
孩子如果討厭學校,家長也不必強求孩子愛上學校、愛上學習。教育不是流水線,孩子也不是標準件。教育的真諦就在於:當孩子暫時找不到奔跑的方向時,我們願意陪他們靜靜等待,等晨霧散盡,等屬於自己的那顆星亮起。
心理醫生常蕾說:
「12356」是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號碼,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協調工業和信息化部設置,向大家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務。
這個號碼的設置其實很有意思,因為中間沒有「4」,就是沒事的意思。以往,全國的心理援助熱線已開通了600多條,但號碼多樣,記憶不方便。對此,國家健康衛生委設置「12356」作為全國統一的心理援助熱線。
這條熱線相當於一個國家級的樹洞,能確保心理專業層面的幫助觸達千萬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廣西、青海、黑龍江等地都已開通「12356」援助熱線,預計5月1日前全國各省都能實現投入運行使用。
更多觀點,歡迎查看正片並持續關注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童心結》欄目特別策劃《不想上學不是你的錯》,也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你的思考。
往期回顧:
家長送孩子去「厭學」門診,為什麼要全家一起做家庭治療?
孩子不想上學,跟大人不想上班的心態沒什麼差別
開學季厭學門診火爆!專家:20%的孩子有厭學情緒,尖子生也容易厭學
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童心結》欄目特別策劃《不想上學不是你的錯》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