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軾何許人也?公認的全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就是如此完美的蘇軾,卻感慨人之渺小,以及天地之廣闊。
在蘇軾看來,人不過是天地之間的旅客,一眨眼就消失不見了。萬事萬物,都有其歸宿,如果不是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絕對不會過分強求。
被貶到嶺南,蘇軾不糾結,還吟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倘若蘇軾為了一時的得失而鬱鬱寡歡,那他也就不是蘇軾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與其求而不得,不如順勢而為。爭這些東西,是跟老天作對,不會有好結果。

01
爭名奪利,只會被深淵吞噬。
「名利」二字,就像枷鎖,束縛了無數人的一生。他們會為了名利而患得患失,胡亂做事,最後不得善終。
東漢末年的楊修,內心有一個追求,那就是輔佐三公子曹植,榮登帝位。所以,他不聽父親楊彪的勸告,捲入到曹家的「奪嫡之戰」當中。
由於曹植屢屢犯錯,曹丕步步為營,所以曹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一開始,曹操還覺得楊修是個人才,就想放他一馬。
但楊修愚蠢不堪,還喜歡在曹操面前刷存在感,把曹操的內心想法說給別人聽,所以楊修在道出「雞肋」的真相後,就被曹操斬首了,不得善終。
楊修,明知道曹植爛泥扶不上牆,為什麼還要堅持?人,有點才華,就想爭名奪利,揚名立萬,那他也就離被殺不遠了。
名利,不是爭來的,而是靠「潛龍勿用」隱忍獲得的。就像司馬懿,隱忍六十年,順利奪取大權,名利權兼得。

02
爭一時之氣,只會害了自己。
清代大學士張英寫過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面對前來求助的家人,張英認為,為了三尺牆而跟別人結怨,又有什麼必要呢?讓他們三尺,顯示自己的肚量,才是最好的選擇。
萬里長城,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當年下令修築萬里長城的秦始皇,早就湮滅於歷史當中了,就連他的秦王朝,以及嬴氏血脈,也消失殆盡了。
人們都容易被一時的得失,而一葉障目,認為這裡要爭,那裡要搶,將自己置身於風口浪尖處,跟別人處處為敵,這是一種短視。
歷史上的王侯將相,他們擁有地位、權勢和錢財,如今,他們又在何處呢?早就成為一抔黃土了。
與其為了一時之氣而大動肝火,得罪別人,氣壞自己,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少管瑣事,那我們的日子會更好過。

03
爭不屬於自己的緣分,毫無作用。
楚襄王誰都不喜歡,就喜歡神女。所以他拼了命去追求,可還是什麼都得不到。宋玉便在《神女賦》中寫道,襄王有意,神女無心。
你喜歡別人,不代表別人喜歡你。追求過了,別人拒絕了你,那就可以放棄了。真正的愛,不是咄咄逼人,死纏爛打,而是讓對方得以自由。
認識某個人,而無法跟他一直走下去,這就是「有緣無分」。跟某個人結婚多年,最後還是離婚了,這也是「有緣無分」。
緣分,就是月老綁在我們手上的紅線,有多少條,就有多少緣分。
跟父母相遇,跟愛人結婚,跟子女相伴,遇到什麼朋友,碰到什麼過客,這都是「緣分使然」。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屬於自己的緣分,那就好好珍惜。不屬於自己的緣分,那就及時放手。還自己和對方一個自由,才是真正的活透。

04
爭超過自己能力的東西,是狂妄。
一個人,此生最大的愚蠢,就是讓自己的野心,超過自己的實力。
他只能管理100萬的財富,這已經是他的極限了。如果你讓他管理1000萬的財富,那他就會守不住,從而將這些錢財虧光。
有一個成語故事,紙上談兵。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兵法理論家趙括,因為得到趙王的賞識,而領兵40萬,在長平一地對抗秦國。
趙括此人,只會夸夸其談,而沒有任何實戰的經驗,所以趙括本人連同40萬趙軍,都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殺乾淨了。
理論家,那當個教書先生就好,這就是野心符合能力。他偏不,去挑大樑,那他就會面臨「身死道消」的結果。野心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就會招惹大禍。
是什麼人,就去做什麼事,千萬不要逞強,否則,會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