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師節。
作者:洞見yy
清人蔡世遠在《古文雅正》里說:
「師道立則善人多,然唐時諸人鮮推尊為師者,獨有一韓子。」
中唐時期,很多士人都崇尚權力與金錢,唯獨韓愈始終堅守古道,以學識為重。
公元801年,韓愈調任國子監博士,負責教導大唐有學之士。
可他卻發現很多人對老師不屑一顧,於是寫下了千古名篇《師說》。
教師節到了,晚君再次翻開此書,這才讀懂了那無私而偉大的師恩。
1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譯文: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洞見君說:
數學家華羅庚曾表示恩師王維克對他的影響,他說:
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師的栽培。
華羅庚年少時成績很差,長期在班級墊底,同學都說他蠢不可救。
直到他遇到了數學老師王維克。
有一次,王維克批改華羅庚的數學卷子,偶然間發現他的解題思路很是創新。
儘管正確率不高,王維克還是立即找來華羅庚交談。
原來華羅庚數學天賦極高,只是記憶力差,反應慢,難以跟上課堂節奏。
此後王維克每天放學後給華羅庚「開小灶」,給他答疑解惑,鞏固知識。
經過王維克的輔導,華羅庚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並開始挑戰競賽試題,研究高等數學。
在老師的指點下,華羅庚漸漸在數學領域大放異彩。
華羅庚從一個不被看好的「笨學生」到著名數學家,全得益於老師的悉心教導。
求學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解不開的難題。
若是獨自琢磨,再聰明的人也會受困於此,止步不前。
而當你得到了老師的指點,便能迅速破除迷障。
俗話說,學海無涯,學無止境。
老師正是那一隻只小船,載著我們渡過學海,駛向遠方。

2
-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
從師的傳統,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洞見君說:
歐陽修曾說:師無長幼,達者為先。
在求知路上,拜人為師,看的不是年紀,而是學問。
清華大學博導柴繼傑,就說過自己的求學經歷。
他本是工人出身,耽誤了好幾年讀書的時間。
33歲從中科院博士畢業的時候,自覺天賦不錯,他便選擇出國攻讀博士後。
等他進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實驗室,才發現自己的導師是一位年輕人,名為施一公。
柴繼傑十分震驚,面對比自己歲數還小的老師,心中升起了一絲不屑。
施一公看了看他的簡歷及成績,進行一番交流後,毫不客氣地道:
「你專業基礎太差,英語水平也很差,先從普通技術員做起吧。」
柴繼傑頓時面紅耳赤,羞愧不已,趕忙向這位年輕導師俯身請教學業。
在施一公的指點下,他開始每天讀一份英語報紙,其他時間就研讀專業基礎。
一直到第三年,他才勉強跟得上實驗室的教學進度,並由此正式開啟了科研之路。
得益於施一公一點一滴的教學,柴繼傑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最終獲得了多項世界級大獎。
譚嗣同曾說,為學莫重於尊師。
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予老師足夠的尊重。
即便老師尚為年輕,只要腹有詩書,就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當你擺正了心態聆聽教誨,就能增進學識,不辜負老師的授業之恩。

3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譯文:
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洞見君說:
《論語》中有言,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一個人讀書學藝,只有學會收斂傲氣,才能有精進自己的機會。
民國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早已名滿天下。
一次,他在西苑演出京劇《坐樓殺惜》。
待演出結束,台下觀眾掌聲雷動,可偏有一無名老者直搖頭:「不好,不好。」
換作旁人,肯定對這老頭嗤之以鼻。
可梅蘭芳卻用專車把老者接到住處,並虛心求教。
老者便問:「閻惜姣上樓與下樓之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您為何八上八下?」
梅蘭芳恍然大悟,俯身便拜,將老者視為老師。
從那之後,只要在西苑有演出,梅蘭芳都會主動請教老者,是否有不足之處。
正是梅蘭芳的不恥下問,這才使得他表演日益精湛,成為一代京劇大師。
現實中,有不少人工作以後繼續進修,可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與地位,便沾沾自喜。
課堂上老師的話聽不進,布置的任務也不屑一顧。
卻不知,過分的自傲,只會使自己錯失進步的機會。
古人常說,惟謙受福。
精進自己,從放低姿態,敬重老師開始。

4
-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洞見君說: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黃慎從小酷愛畫畫,且天賦異稟。
等他十四歲的時候,畫技已經十分高超,各種繪畫技巧手到擒來。
對此,黃慎很是得意。
可一段時間過去,他開始發現自己的畫技毫無長進,始終找不到原因。
於是,經人介紹他便去拜訪當地知名畫家上官周。
上官周初次見面,就嘆道:你的畫技比我高超。
黃慎聽聞,頓覺後悔,不該來請教上官周。
誰知上官周話鋒一轉:「但也因此匠氣十足,顯得生硬呆板。」
黃慎恍然大悟,當即叩首拜師。
拜師後,上官周卻不指點他畫畫,而是給他開出了一列書單,教他讀書。
閑暇時間,他就帶著黃慎到處遊山玩水。
一年之後,他對黃慎說道:「你可以提筆作畫了。」
黃慎的畫相比從前生動形象不說,還有著一股書卷氣。
最後,在上官周的點撥下,黃慎的畫擺脫了工匠味,意境渾融而自然和諧。
荀子說,青出於藍勝於藍。
在這世上,不是所有的老師都事事比你優秀。
老師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不足之處。
但他一定會傾己所能,把自己的最核心的技能傳授於你。
學會從老師身上取長補短變得更加優秀,就是對老師最好的回贈。

▽
《論語》里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弘道之人,傳知識,授技藝,指方向。
他們可能嘮叨啰唆,但永遠純樸無私,把一生心血盡數傾注在學生身上。
等你功成名就的那天,有人嫉妒你、奉承你。
唯有父母與老師,會由衷地為你感到驕傲與自豪。
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師節。
晚君把這篇《師說》分享給大家,喚起我們每個人讀書時的記憶。
想想那個站在講台上板書的背影,請衷心地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點個贊吧,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向全天下的教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