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人生路漫漫,和步伐一致的人,才能未來可期,前程似錦。
如果步伐各不相同,那麼就一定會走散。更可悲的是,即將走散的人,還使勁拉著你,讓你進退兩難。
最近,看了楊炫之寫的《伽藍記》,發現裡面有很多的人物、故事。總有一些人,因為遇人不淑而倒霉,因為遇對了人而走好運。
人生路怎麼走,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路上遇到的人,會左右你很長一段時間。
若能和頻率相同的人共處,人生就能被人推波助瀾,若非如此,就得及時修正自己,捨去不必要的關係。

01
頻率不同的人,難免互相傷害。
在秦朝時,以及之前,南方被人視為荒野之地,生活水平很差,還長期受到煙雨的籠罩,很不適合居住。
因而,犯罪的人,被流放到南方,留下了「秦余漢罪」的說法。罪人,是用來抵禦「魑魅」的。
順著這樣的思路去看,南方的人和北方的人比較,就明顯降低了一個檔次。
北魏時期的某一天,侍中張慶之、中大夫楊元慎一起去高官張景仁家喝酒。
張慶之是南方人,楊元慎是中原人,地域很明顯。
借著酒勁,張慶之評價了魏朝的一些事情。楊元慎馬上反駁,說:「江東偏安一隅,蛇蟲很多,人和蛙同住,都是秦國和漢朝留下的罪人,說話鄉音很重,也無法改變......」
被人恥笑之後,張慶之很快就病倒了。
楊元慎去探望,謊稱自己能治病。用嘴含了一些水,噴到陳慶之臉上、身上,說:「吳人的鬼,住在健康(南京)。」
顯然,這是一語雙關,治病是假,羞辱是真。
遇到頻率不同的人,本應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若是同行了,那麼會互相傷害。兩個人拉扯得越頻繁,就越痛苦。
一開口就不著調,說話會很難受;更可怕的是,你要做什麼事情,對方也會阻擾你,找出其中的漏洞;就算你很有成就,也會被對方認為,「不值一提」。
水火不相容。你若為水,就順流而下,奔騰入海就對了,不遠處的火,別理會,避免被燒傷。

02
頻率相同的人,總會互相抬舉。
如果你參加過運動會,一定會看到接力棒的項目。把你的接力棒放到我的手裡,我再去跑一程。最後的成績,是我們的。
大家帶著同樣的目標去努力,互相托舉,很快就會冒尖。
陳慶之投奔了梁武帝蕭衍,被任為司州刺史。
陳慶之在官場上,很尊重北方人,連身邊的朋友、官員朱異都覺得不可思議。他說:「中原的人,都很講禮節,地大物博;泰山很高......」
他還堅持穿古代魏國的服飾,引得當地的人,紛紛仿效。南京一代的人,都喜歡了這樣的服飾。
作為南方人,應該尊重北方人,並且接納對方的優點。這樣的做法,體現了做人的大度和智慧。
水桶定律告訴我們,一件事是否做好,取決於「短板」。如何讓短板變長,需要「取長補短」。
也就是說,厲害的人,回頭拉一把低層次的人;工作效率高的人,幫助效率低的人;低處的人,努力成長,從高人身上汲取養分......形成了互幫互助的格局,那麼人與人就會層次相同了,從而水桶里的容積更大了。
每一塊板子,就是一雙手,一個人。不齊心協力,怎麼行呢?
因此,遇到了頻率相同的人,就會牢牢抱成團,彼此兼容,彼此促進人生髮展。
南方的人把北方的人當成朋友,學習北方人的優點,還帶動更多的人,一起進步,這樣的頻率,成為了一段佳話,也成就了一個官員的治理成效。

03
和同頻的人在一起,有最好的共情力。
不是所有的魚,都在一片海里;不是所有的悲歡,都能相通。
我們在人生路上,要去尋找同頻的人。你和左邊的人不同頻,那就去右邊找一找,也許會有眉目。
楊元慎,祖輩都在官場混,但是他卻厭惡官場,還顯得格格不入。但是他的人生的另一面,卻表現出「隨遇而安、樂山好水」。
他喜歡喝酒,酒後就亂說話,口口聲聲說,要自己和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應該是朋友。
他善於讀書,把莊子和老子的智慧,融會貫通,講得惟妙惟肖。
他還常常幫人解夢,說得頭頭是道,也能符合事實。
比方說,廣陽王元淵帶兵出征,夢見了槐樹。楊元慎說:「鬼在旁邊。大概命不久矣。」
許超夢見自己偷了羊,還有牢獄之災。楊元慎說:「應該是要擔城陽(羊)令了。」
楊元慎說的夢,都變成了現實,因此名聲大噪。
其實,我們通俗來說,夢並不奇怪,多半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夢」,就知道對方要朝什麼方向出發,當下在做什麼,可能是什麼後果。
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就是「共情力」。
正如林徽因說的:「只有心靈相通的人,才有共鳴看人世間的潮起潮落;只有靈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內心深藏的美麗。」
如果有人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說話,你一定會很高興,認為自己遇到了知己,從而倍加珍惜。這是人生路上,最好的緣分。

04
張愛玲說過:「在這城市裡,我相信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想著同樣的事情,懷著相似的頻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與我相遇。」
當下,你沒有遇見同頻的人,不要著急,儘管做好自己,努力生活。也許就在不經意的時候,想要遇到的人,就出現了。
姜子牙等了七十多年,才遇到西伯侯姬昌。於是他的人生開掛了。
慢慢來,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人,走著走著就來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