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長大,交流就越困難,該怎麼辦?
其實親子溝通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多學習一些技巧,才能維持好你和孩子的關係。
作者 | 番茄媽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我卻一度以為,我的女兒是來討債的。
以前還算溫順乖巧,可自打她上了五年級,脾氣就越來越犟。
她經常用零花錢偷偷買垃圾食品吃,以前還只是偷偷躲在房間或者在外面吃;
有一次我看到後,批評了她一頓,她還頂嘴說:「你還時不時吃外賣呢,有什麼資格讓我戒掉垃圾食品。」
接下來乾脆當著我的面吃,怎麼說她也無動於衷。
有次放學回家,我隨口一問:「今天作業多嗎?別又磨蹭到11點哈。」
她立馬懟回去:「作業作業,你一天天就知道作業!」
我們倆只要一交流,空氣中就瀰漫著一股火藥味。
到後來,每天放學回家,女兒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除了吃飯時間幾乎就不出房門。
思來想去,我覺得這樣下去實在不是辦法。
為了跟女兒和平相處,我開始各種聽專家課、看育兒書,這才發現,原來是我和女兒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這半年的時間裡,我反覆推敲、認真學習,並將所學付諸實踐。
慢慢地,我和女兒的關係竟然有所緩和。
我想,這一定都歸功於我所運用到的4種溝通方式。
共情式溝通
從前的我想到什麼就立馬說什麼,完全不顧及女兒的感受。
但我卻忽視了,女孩普遍自尊心比較強,也更容易敏感、情緒化。
所以,遇到問題時,我們要運用共情式溝通:
也就是站在孩子立場,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想法,然後幫他們解決問題的根源。
場景一:
有一次,女兒在研究一道數學題,整整2個小時都沒有做出來,在那邊愁眉苦臉。
我注意到之後,馬上走了過去:「寶貝,怎麼了?」
女兒看到是我後翻了個白眼,沒說話。
我裝作沒看見,拿起女兒的作業本認真分析:
「讓媽媽看看你的題,哎你還別說,這題對於六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挺難的。」
然後共情:
「其實媽媽小時候數學特別差,連雞兔同籠學了半個月才學會,你比我強多了。不著急,咱慢慢來哈。」
女兒聽後,很意外地看了我一眼,十幾秒鐘後,輕輕地「嗯」了一聲。
我知道,我的溝通方法開始奏效了。
場景二:
有天晚上,女兒情緒特別低落,還跟我說明天不想上學了。
我問了半天原因,她才吞吞吐吐地告訴我,班上幾個男生給她起了一個綽號,她真的感覺很難受。
我聽到後,溫柔地拍拍她:
「原來是這樣,媽媽以前也被同學起過外號,那滋味真的不好受,我特別理解你。
沒關係的,不想上學咱就不上,在家好好休息一天;你要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媽媽現在就給老師打電話說明。
你自己選,怎樣媽媽都支持你。」
女兒回屋糾結了半天,最後選擇了讓我給老師打電話,徹底把這件事情解決了。
當你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到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感覺到被愛,被關心,才能在親子關係里體會到溫暖。
教練式溝通
曾經,女兒但凡犯了什麼錯誤,我一定會抓住機會,好好訓斥她一通。
可後來我才明白,動不動就指責的父母、只會讓女孩敏感脆弱的內心更加受傷,越發壓抑、叛逆。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妨嘗試一下「教練式溝通」。
要點就是——先傾聽,後提問,用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對方自己進行思考。
這樣就不會給人帶來指責的意味,也不會令人反感和不適。
場景一:
女兒上六年級時,正是小升初的關鍵期。
但令人苦惱的是,女兒迷上了追星,她不僅關心偶像的每一張cd,每一部電視劇,每一個生活日常,還會熬夜為他打榜投票,耗費了大量精力。
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有一天,我看女兒吃飯時還在刷票,便溫和地跟她聊了起來:「你為什麼喜歡xx啊?」
女兒開始如數家珍:「因為他長得帥,業務能力也好,性格也很溫柔,還很有素養......」
我附和道:「確實很優秀呢,那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女兒愕然,想了一下說:「我也想成為像哥哥一樣優秀的人。」
我又接著說:「想成為xx這樣的人可不容易呢,一定要從小就開始努力,你說呢?」
女兒不說話了,陷入了沉思。
沒過幾天,女兒果然不再像之前那麼瘋狂了,而是慢慢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學習上。
場景二:
某天放學,女兒忽然跟我說,想養一隻小狗。
我下意識想要脫口而出:「養什麼養,養你一個就夠累了。」
但話到嘴邊又收回去了,我假裝淡定地問她:「咦,為什麼呢?」
女兒解釋說:「因為今天小雲給我看了她家狗狗的照片,太可愛了,我也想要一隻!」
我說:「養是可以養,不過養狗狗很麻煩的,你要自己負責早晚遛狗,還要給他洗澡,撿屎擦尿,可以嗎?」
女兒聽聞,眉毛擰成了一團,臉上寫滿了抗拒。
我連忙趁熱打鐵:「你要是實在想跟狗狗玩的話,媽媽周末帶你去狗咖怎麼樣?」
女兒聽完,愉快地同意了我的建議。
一個很容易引起親子矛盾的話題,就這樣被我輕鬆幾句話化解了。
鬆弛式溝通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過一句話: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所以我和女兒的關係變僵,大約就是經常用控制和命令的語氣,把氛圍變得僵硬和對立。
和孩子溝通,創造一種鬆弛的氛圍是關鍵。
場景一:
寒假的時候,我們全家要去三亞遊玩。
前一天晚上,我特意囑咐女兒帶好身份證,結果當天到了機場,女兒找了半天,扭捏地告訴我忘帶了。
要是放在以前,我可能當場就炸了。
但這次我一遍遍深呼吸,不停地勸告自己,錯誤已經釀成了,再怎麼埋怨孩子也是於事無補。
於是,我對女兒說:
「沒關係,當務之急是要怎麼解決,咱們分頭去問問工作人員怎麼補救吧。」
那一刻,我在她的眼裡看到了感激和放鬆。
後來,我們在機場幫女兒申領了臨時身份證明,成功登了機,這趟旅程也特別愉快。
場景二:
有一次,女兒平日特別擅長的語文沒考好,只得了六十幾分。
她回到家,猶豫了半天才把卷子遞給我簽字,滿臉都是忐忑。
我看了一眼卷子,知道女兒已經儘力了,反倒鼓勵道:「這麼難的題能考60多分很了不起了,我們晚上去吃火鍋吧!」
女兒滿臉不理解:「為什麼呀?」
我微笑地看著她:
「為了慶祝你第一次考60多分,解鎖人生新體驗吶!」
女兒使勁點了點頭,那一刻,我在她的眼裡看到了信任和感動。
其實,鬆弛式溝通,就是用溫柔的言語給孩子傳達愛、信任和接納,從而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
肯定式溝通
我看過很多長大後自卑、婚姻不幸福,甚至與父母決裂的女孩案例,發現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沒被父母認可過。
其實,女孩的人生總是承載著更多苛刻的審視,她們渴望被人認可、渴望被人看到。
父母的鼓勵和肯定,就是女孩成長的養料,更是增進親子關係的靈丹妙藥。
場景一:
某天吃完晚飯,女兒破天荒地喊我出去散步。
她扭捏地張口:「媽,我們班級要組織班幹部選舉,我想競選文藝委員。」
我說:「這很好呀,媽媽支持你!」
女兒:「可是我沒什麼才藝啊,也沒什麼優勢,我真的能行嗎?
我說:「寶貝,首先你能有這個想法,就已經比媽媽棒了,想當初媽媽連報名都不敢呢!
還有,誰說你沒什麼優勢的?你自信、陽光、樂於助人,人緣特別好,這還不算優勢嗎?」
女兒聽聞,眼神都亮了,使勁點了點頭。
後來,女兒雖然沒有當選文藝委員,但是卻成功展示了自己,被選為了組織委員,也是很不錯的結果。
場景二:
去三亞玩的時候,我們全家一致決定,把這次旅行計劃統籌的任務交給女兒負責。
於是,一路以來,總能聽到我的感嘆:
「寶貝,這件事情你負責的真好!」
「哇,你選的這家餐廳真好吃!」
有一次,女兒策劃的一個路線,讓我們走了很多彎路。
我也微笑著對她說:「你這個路線也太有創意了,可以讓我們看到這麼多美麗的風景!」
一路以來,女兒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開朗,我們談天說地,聊感受也聊理想。
多給予肯定和鼓勵,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如今,女兒已經成功升入初中,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了。
我們會一起聊天、八卦,分享彼此的生活,她還會跟我講自己的少女心事,宛如一對姐妹。
經過這一年多的學習和改變,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父母常說「良言妙語」,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願意走近你。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用心修鍊語言的藝術,我們跟孩子的親子關係也將在愛的滋養中,得以升華。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