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022年12月27日21:47:18 育兒 1054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你慢慢來》作者:龍應台

解讀:清秋淺冬飛飛

「快點快點,要遲到了!」

「你怎麼那麼笨,系個鞋帶都要半天!」

「你倒底有沒有一點時間觀念啊?這點作業要寫到什麼時候啊?」

「……」

媽媽們是不是都有過這種著急上火的時刻?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就如同一張白紙,認知幾乎為零。對他們來說,什麼都是新奇的、未知的,都需要慢慢學習。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不夠熟練,而顯得笨拙緩慢;因為缺少時間概念,而磨磨蹭蹭。

往往在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對孩子失去耐心,變得焦慮暴躁,忍不住要去催促、指責、抱怨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天天要聞


而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里,卻有這麼一個暖心的畫面:

作者龍應台在淡水的小街上買花。祖母將花遞給五歲的小男孩,小男孩想用草繩在花束上系一個蝴蝶結,稚嫩的小手指在草繩上繞來繞去,慢吞吞地,總系不好。小男孩的祖母便大聲催促。龍應台卻安撫地說:「讓伊慢慢來。」

「讓伊慢慢來」簡單的五個字,就像和風細雨一般,撫平了孩子的焦躁與不安,孩子在這句話的鼓勵下,學會了新「技能」,完成了一次愉悅地體驗。

那麼《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龍應台,她又是怎樣的一位媽媽呢?讓我們走進這本書里,一起慢慢體會感悟吧!

作者龍應台,現代作家,被稱為華文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支筆,也是華文界最受矚目的女性。其筆下的《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合稱為《人生三書》。

《孩子你慢慢來》是作者龍應台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歷,寫下的生活散文。

它呈現了作者內心深處那份最真摯的母愛。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活的實景寫生,既不刻意煽情,也不矯情挖掘,點到為止的細膩和溫存,給無數讀者帶來感動和啟迪。

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三個要點來一起解讀這本書。

1.長情地陪伴,耐心地培養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為了學習。

三歲上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寫字、學英語、學鋼琴、學舞蹈、學畫畫……

再大一點,上小學了,就開始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特長班……

媽媽們總覺得孩子有學不完的東西,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都得按照媽媽的意願來;她們總是很著急,著急地催促著孩子快快成長,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們也都急於求成,催促著孩子:「快點,再快點!」 卻忘了「欲速則不達」。

事與願違的是,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叛逆、越跟媽媽對著干。媽媽也變得越來越焦慮、氣餒、失望、傷心和難過,總覺得自己的一片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

而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里,作者卻用細膩的文字,描述著孩子身上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與美好,用愛和耐心陪伴著孩子一起慢慢成長。

「他爬、他笑、他搖頭、他站起來又一跤跌倒,他眨動著圓滾滾、亮清清的眼睛。我總是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每一個舉動。」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天天要聞


在小木屋前面的雜草叢裡,教孩子發音:「啵」;在小橋上,看流水,教孩子念「小橋流水人家……」;乘坐公交車,教孩子說:「公交車」。

在家裡,安安將玩具車排成一排,告訴媽媽這是龍,媽媽開心地回答:「對,寶寶,龍,車水馬龍」,直接忽視那一屋子的雜亂;媽媽邊做飯邊哼著兒歌,安安聽見了,跟著媽媽快樂地唱起來……

還有在那條小巷裡,媽媽領著安安,一路慢慢地走著,安安不停地問媽媽各種問題,媽媽都耐心地一一回答。

彷彿生活中的一切可視可聽可感知可觸摸的事和物,都是幼小的安安的活教材。

但是對於學前教育就教孩子識字寫作業,按部就班地上課,媽媽是不贊同的。她認為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應付不來。

媽媽認為學前教育就應該是德國那種家庭式的。想玩積木的玩積木,想聊天的聊天,喜歡聽故事的聽故事,愛做手工的做手工……

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盡情玩耍。

總之不應該是「排排坐,分果果」,不應該是安靜地坐45分鐘,聽老師講著似懂非懂的「知識」。

即便是安安上學了,媽媽也不強迫安安寫作業,安安的作業幾乎每次都只有「一隻老鼠」。「畫老鼠」是安安學校的一種記成績的方式,最好的成績是「三隻老鼠」。

雖然媽媽也曾焦慮過,但她還是選擇尊重安安,接受安安「三隻老鼠很好,一隻也很好」的觀點,允許孩子放下作業,去和朋友打籃球。

媽媽更注重的是潛移默化的教育。親子閱讀是媽媽一直都在堅持做的一件事,每天晚上的閱讀,也是安安最快樂幸福的時光。

柔和的燈光下,媽媽摟著安安,細細地給安安講《西遊記》《水滸傳》,讀《白雪公主》《狼外婆》。

用大量的閱讀,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理解,遠比不停地說教要深刻得多。

在安安的成長過程中,安安可以自由自在地、按部就班地慢慢長大。

媽媽從不催促,也不焦慮,只是耐心地陪伴著、欣賞著孩子,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愛」是可以傳遞的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天天要聞


教育家盧梭說過:把兒童當作兒童,把成人當作成人!

但是很多家長,因為有了二胎,就要求老大這樣那樣,彷彿一夜之間,孩子就長大成人了似的,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你是哥哥,要懂事,要幫著媽媽照顧弟弟,知道嗎?」

「你是老大,你要讓著點老二!」

「你是姐姐,不要和妹妹搶玩具!」

「……」

家長一味地要求老大應該有老大的樣子,唯獨沒有想過,老大也只是一個幾歲的孩子,也需要關愛,也喜歡玩具。

正因為父母的偏愛,老大變得敏感焦慮,越來越不聽話。時不時地給家長來點「驚喜」,不是把老二虐哭了,就是把老二打傷了,甚至做出更激烈的行為:將老二傷害致死。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資訊報道:2015年6月20日,武漢一戶人家的大女兒,趁大人不備,直接將兩個月大的弟弟扔下樓,被發現時,已經失去了生命。

在《我們長大了》的一期節目當中,大S也曾提到過:「女兒會主動攻擊弟弟,經常故意拿東西在弟弟的頭邊揮,看有沒有機會打到他……」

難道是孩子天生邪惡?並不是的,而是父母忽略了老大的情感需求,刺激了老大嫉妒心地快速成長,從而導致了老大傷害老二的事情頻頻發生。

那麼本書的作者,又是怎麼化解老大對老二的各種不滿,培養出一雙兄弟情深的好兒子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飛飛從肚子裡頭出來的時候,果真帶來了一個給哥哥的禮物:一輛會翻筋斗的越野跑車。安安覺得,這嬰兒雖然哭聲大得嚇人,可還是挺講信用的,還可以接受。」禮物自然是媽媽提前準備的。因為在媽媽肚子還只有四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讓安安貼著媽媽的肚皮,跟肚子里的小寶寶說話。

並告訴安安,小寶寶和安安一樣來自天堂,是上帝賜給媽媽的禮物,在小寶寶到來的那一天,也會從天堂給哥哥帶來禮物。

很巧妙地化解了因為老二的到來,給老大心理上帶來的衝擊。老大也因為禮物而對老二產生好感,從心理上接受了弟弟的降臨。

鄰居阿姨來探望剛出院回來的媽媽和老二時,帶了雙份禮物,一份給老大安安,一份給老二飛飛。

鄰居阿姨一進門,先是給安安一個擁抱,送給安安禮物,然後徵求安安的意見:「我可以去看看弟弟嗎?」安安看在禮物的份上,很大方地同意了。

阿姨走的時候,在門口又親了親安安,並大聲對媽媽說:「我覺得還是老大最漂亮,你覺得呢?」

很暖心地消除了老大因為老二的備受關注,而產生的失落感。老大對老二的好感也增加了幾分。

並不是所有探視的客人都如鄰居阿姨那樣會來事。他們會很直接地忽略老大地存在,只是一個勁地誇老二,也只給老二帶禮物,完全感覺不到老大的失落。

事後,媽媽便用擁抱無聲地安慰老大,趕走老大心中的不安與失落,「媽媽放下梳子,將老大擁進懷裡,竟有些心酸起來」。

媽媽怎麼愛老大,老大就會怎麼愛老二,反過來老二又會怎麼愛老大,愛是會傳遞的!

老大用牙齒咬老二的鼻子……「你愛我嗎,底笛?」安安問。

「愛呀!」飛飛說,不假思索地。

當哥哥做錯事,媽媽要懲罰哥哥時,弟弟也會護著哥哥,「兩兄弟相依為命地抱在一起。」

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越分越少,唯獨愛是越分越多。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天天要聞


3.愛和理解、等待和接納,才是孩子的出路和救贖。

前段時間,有一個網路視頻,一度引起熱議。

一位八九歲的小女孩,在一家超市裡拿了一些零食,被店員當場抓住,並被帶到家長面前。

家長一怒之下,當著眾人的面,就對女孩一邊責罵一邊拳打腳踢,好像孩子就是那十惡不赦的犯人。

家長這麼做,無非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給自己丟了臉,急於告訴大家,那只是孩子的個人行為,不是家長不作為。家長只是想著要給自己挽回點面子,卻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

孩子小,不懂事,因為自控力差,偶爾犯這樣那樣的錯,也是在所難免的。

其實犯了錯的孩子,他們的內心也是恐懼和羞愧的,更需要理解和接納、正確地引導和教育,而不是在家長的拳腳下、羞辱中,直接被定下罪名,掛上永久的「恥辱牌」。

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正確教育孩子,而是肆意賤踏孩子的自尊心,那麼孩子就會對自己不斷否認,在愛的認知上就會出現缺失或者偏激。

孩子長大後,要麼是一輩子活在童年的陰影里;要麼就毫無尊嚴地活著,覺得做什麼都無所謂,缺少羞恥心,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犯錯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只有家長的愛和理解、等待和接納,才是孩子的出路和救贖!

本書中也講到了,媽媽處理孩子偷拿巧克力的事情。那麼媽媽是怎麼做到即維護了孩子的尊嚴,又讓孩子得到了深刻教訓的呢?讓我們一起繼續往下看!

媽媽接到超市老闆的電話,得知安安的好朋友弗瑞第在超市偷了東西後,沒有急著給孩子定罪,而是想到自己在八歲的時候 ,也曾拿了母親十元鈔票,藏到衣櫃底下,卻被爸爸從穿衣鏡里看了個一清二楚。

媽媽來到超市裡,超市老闆小聲地告訴媽媽:「他真地怕了,不要嚇到他。」

媽媽在小弗瑞第面前蹲下來,把弗瑞第擁進懷裡,先是安慰,告訴他:「他們不會報警,我會照顧好你。」

安撫好弗瑞第的情緒後,媽媽才說她需要了解事情的經過,並鼓勵弗瑞第要真真實實地講出來。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天天要聞


弗瑞第形象生動地表演了,自己縮著脖子、彎著腰、抱著大肚子的「作案」過程。並如實告訴媽媽:安安並沒有參與「作案」,但是參與了「分臟」。

整個事情了解清楚後,媽媽很鄭重地要求弗瑞第不要再「犯案」,否則自己將不會再跟他做朋友,弗瑞第很誠懇地答應了。

回家後,媽媽心平氣和地跟安安進行了耐心地長談。引導安安明白,知情不報,還參與「分臟」,就是共犯。並且告訴他,共犯的罪行也幾乎是一樣重:「他有六分重,你有四分重。」

然後安安被罰寫檢討,打掃院子里的落葉,還有三天不能看電視;弗瑞第則在爸爸地陪同下,給超市老闆送了一束鮮花,道了歉,也被罰掃院子和三天不能看電視。

或許多年以後,兩個孩子依然會記得:在那個「陽光似花生油的下午」,兩個好朋友因為被罰,而只能隔著籬笆遠遠相望。

媽媽用理解和愛,維護孩子尊嚴的同時,也用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明白:「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

總之,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能夠立竿見影的事,而是一條長長的路,需要父母陪伴著孩子一起慢慢走完。

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說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在他綻放之前,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喚醒他。

而在這個喚醒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傾聽孩子成長的聲音,不要用自己的節奏去拔苗助長。

最後,願每一對父母都是麥田的守望者,遠遠看著,在孩子需要時,伸出雙手,告訴他:「孩子,你慢慢來,爸媽一直在!」

對孩子的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爸爸為了保護女兒而被毆打致死 - 天天要聞

爸爸為了保護女兒而被毆打致死

美國新澤西州一名54歲父親路易斯·「格斯」·塞爾貝克因懷疑女兒被打,前往對質卻遭致命毆打。據警方和家人透露,事件發生在復活節周日,格斯帶19歲女兒布魯克前往55歲的高中好友埃里克·漢娜家。布魯克稱,....
黃山3天撿了18個孩子 - 天天要聞

黃山3天撿了18個孩子

極目新聞記者 劉毅五一假期,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到黃山旅遊,旅途中有孩子和家長走散。景區工作人員介紹,5月1日至3日下午4時,黃山景區一共幫著父母們找到18個孩子。5月3日下午3時許,在黃山觀石亭附近,一位來自南京的媽媽向景區工作人員求助,稱十歲的兒子走散了。工作人員找這位媽媽要了孩子的照片,然後發在工作群中。最...
10萬+播放的視頻告訴你:最愛我們的人,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 天天要聞

10萬+播放的視頻告訴你:最愛我們的人,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本文1739字,閱讀約需4分鐘。刷到一個小視頻,看完後,臉上雖掛著笑,眼睛卻濕潤了。「喂,媽,生活費不夠了,再給我轉1000塊錢唄。」「你誰啊?」「媽,我聲音你都聽不出來了。我是你閨女肉肉。」「現在詐騙電話太多了。」「我手機號碼你認不出來嗎
大同一商場五一假期邀家長孩子「挖煤」,挖出的煤塊可免費帶走 - 天天要聞

大同一商場五一假期邀家長孩子「挖煤」,挖出的煤塊可免費帶走

極目新聞記者 王鵬五一假期期間,有網友發視頻在山西大同一商場體驗挖煤活動,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很多孩子頭戴安全帽,手拿鎚子和鏟子,化身小礦工不停敲擊著煤炭。小朋友化身「礦工」敲煤大同一商場「挖煤」活動大同一商場「挖煤」活動5月3日,記者採訪了該活動的負責人馬女士。馬女士稱,活動時間是從5月1日到5日,顧客可...
2歲半小孩童的養胃早餐,長高長個,又是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 天天要聞

2歲半小孩童的養胃早餐,長高長個,又是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哈咯,姐妹們,你們好呀?平時你家的寶寶愛不愛吃飯?我悄悄告訴你們哈,我家二寶真的在這方面讓人非常非常非常省心的,飯飯自己吃,而且每次都光碟!他從來不用我喂他,去了商場,也頂多拿個牛奶,其他零食他一概看不上!沒有吃零食的習慣就是好。
《小巷人家》番外144:庄超英大轉變,發現黃玲的美 - 天天要聞

《小巷人家》番外144:庄超英大轉變,發現黃玲的美

大年初三本想是好好休息一下,能早點睡覺的,可是去拍全家福就弄到很晚,鵬飛又去安排了吃飯,這一天便是過的更有意義了,回家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點鐘了。四個小傢伙在車裡的時候就已經睡著了,黃玲她們到家已經快11點了,大家把孩子抱回屋裡,簡單洗漱一
孩子的缺點,就是孩子最大的優勢! - 天天要聞

孩子的缺點,就是孩子最大的優勢!

每當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父母總是又擔心又焦慮,其實每一個「缺點」背後,都有一個潛力和優點! 1️⃣對於不聽話有主見的孩子 我們可以告訴自己 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時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