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要吃披薩!」
「奶奶,我要奧特曼!」
「爸爸,我要去遊樂場!」
......
這是不是你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面對這樣的場景,你是怎麼處理的?孩子接受嗎?我們大人應該選擇嬌縱孩子、滿足他,還是甩手不管呢?
以前我們也看到一些新聞或視頻,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求滿足、家長站在旁邊靜觀其變。這樣的做法到底是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呢?
專家支招
教育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3-6歲的正面管教》里給了我們方案,她指出我們應當
提供有限制的選擇,並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到底。
書中提到有些父母們有時相信,給孩子想要的東西,並且不必用規則給他們增加負擔,就能向他們表明他們是被愛著的。但是嬌縱並不是幫助孩子培養主動性——或任何其他有價值的社會或人生技能的方式。替代嬌縱的一種方式,是提供有限制的選擇,並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到底。如果有限制的選擇是相關的、尊重的併合理的,就會很有效。
可見,專家建議我們的辦法既不是嬌縱滿足,也不是甩手不管。
同時,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好好消化理解一下:
- 第一步是:提供有限制的選擇
- 第二步是:執行,並且堅持到底
- 方式和態度是:「和善而堅定地」
書中給我們舉了例子:
埃琳娜一家和鄰居一家一起去動物園。埃琳娜想要棉花糖、蛋筒冰激凌,以及她看到別的孩子在吃的東西。爸爸告訴她,要麼要蛋筒冰激凌,要麼要爆米花。埃琳娜選了爆米花。爸爸買了爆米花,然後告訴埃琳娜,如果還要其他零食,她就要和他一起回到汽車裡,他們會在那兒等到其他人逛完動物園。
爆米花吃到一半,埃琳娜看到了一個孩子手裡拿著一個蛋筒冰激凌,開始向父親要。埃琳娜很堅決:她把剩下的爆米花扔到了路上,撒得人行道上到處都是,以此強調自己的要求。爸爸平靜地問埃琳娜,她是想拉著他的手回到汽車裡,還是讓他把她抱過去(他決定不去管那些撤在地上的爆米花,因為一群鴿子已經在解決這個問題了)。當她拒絕走時,爸爸抱起了她,向汽車走去。他沒有斥責她、打她,或提醒她為什麼他們要離開。他對她很尊重,並且當她開始哭喊著說想去看猴子時,他向她保證他確信下次再來動物園時,埃琳娜會做出更好的選擇——並且能夠看到猴子。
試問大家,如果你家孩子在公園裡把爆米花撒滿地,你會是什麼反應?
這個例子中埃琳娜的父親的做法即是專家建議我們的做法。這位父親教科書式的做法最令人佩服的有以下幾點:
- 在孩子想要一些零食時,父親沒有直接滿足孩子,也沒有生硬地拒絕,而是讓孩子選擇「要麼要蛋筒冰激凌,要麼要爆米花 」。這便是給孩子提供選擇;另外,買好孩子選擇的爆米花後,還告訴孩子「如果還要其他零食,她就要和他一起回到汽車裡,他們會在那兒等到其他人逛完動物園 」,這便是「限制」。因此,這兩步綜合起來就是提供有限制的選擇。
- 當埃琳娜真地禁不住誘惑,又向父親要其他小朋友手裡一樣的蛋筒冰淇淋、甚至堅決地把爆米花扔在路上時,父親不但沒有大發脾氣,也沒有對孩子置之不理,反而心平氣和地問孩子,是選擇牽著爸爸的手自己走到車裡,還是選擇讓爸爸抱回車裡——這就是在執行最初的約定,那個「限制性的選擇」。
- 當新狀況又出現——埃琳娜拒絕走時(她還想看猴子),父親又一次沒有生氣,也沒有表示無語,更沒有斥責或者打孩子。父親也沒有解釋為什麼離開,而是抱起孩子走回車裡——這就是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到底。
- 同時,埃琳娜父親給出的選擇是與孩子的期待相關的、合理的,充分考慮了孩子的訴求,最終的執行沒有打罵孩子,也充分尊重了孩子。所以是很有效的。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例子中的做法損失了逛公園,孩子也沒看到猴子,豈不是白去了?
簡.尼爾森也給了我們分析:
給孩子一個再次嘗試的機會,是合理而令人鼓舞的。說「因為這件事,我再也不帶你來這兒——或其他任何地方了!」是不合理的。大多數父母都不會按照這種威脅的話去做——這隻會教給孩子,他們可以漠視規矩和自己的父母。是的,在運用和善而堅定的堅持到底時,錯過家庭的外出對你來說會帶來不便。你也有一個選擇。哪個更重要,是家庭的外出,還是你的孩子通過學會適當的社會技能而培養出自尊、主動性和自信?當你以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堅持底時,你就不會再像你的孩子以前不知道你說話算數並會堅持到底時那樣錯過很多次家庭外出了。當然,堅持到底需要大人在說之前考慮清楚。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說出來!
筆者小結
這個例子和我們現實生活很貼近,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孩子一味地表達訴求,而且約定好的事情說忘就忘,搞得大人超級無語。這的確考驗著我們大人的耐心,這也是為什麼父母也需要學習和控制情緒。同時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又容易受到誘惑,所以更需要大人的包容和耐心引導。
學會文中的方法,做一個有溫度、有胸懷、有方法的愛孩子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