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問你一句話,是我哪裡不好,還是我很差,或者是我哪裡不行,你可以隨便說,我可以改,但是我有自己的時間啊,我不能沒有自由啊,我不能光在學習身上啊,學習必須勞逸結合啊!」
一個十歲左右的女孩子哭訴著和父親的對話,句句戳心,女孩邏輯清晰,思維敏捷,不但不卑不亢還贏了道理。
這是一位爸爸分享和女兒的一段對話,女兒抽泣控訴爸爸不讓玩,表示自己作業寫完了玩還有問題嗎,隨後爸爸稱女兒最近表現也挺好,允許女兒玩會兒但不能玩太久。
話音未落女兒反問「我玩過半夜嗎?」「我是最近嗎,我每天都表現很好」。
爸爸還要求女兒繼續堅持下去,女兒哭訴稱壓力大,「有本事你試試我這個壓力」。
女兒最後警告爸爸,請珍惜孩子的兒童時光。
現在小孩子都很聰明的,知道的也比我們小時候知道得多,自然邏輯要比我們小時候更條理清晰。是啊,自己也是一個父親,坦白說:
「有時候身為成年人,將自己的焦慮和某些期望轉移給孩子,潛意識中將自己小時候的「遺憾」,非常渴望自己孩子可以幫自己完成」。
不可否認這位父親的教育很好,想起我爸小時候從來不和我聊天,一點感情都沒有,很羨慕那些能跟父母說笑像朋友一樣的家庭。
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多數父母經歷過與父親關係的冷淡如水,心裡橫行著一層隔膜,都不好受,懂得了親子關係的重要;
現在的孩子也是悲催的,經常孤獨地被父母「利用」,用孩子的童年來換取所謂的起跑線,為未來鋪墊;
委曲孩子的純真天性來成全外人眼裡的「別人家孩子」;
活在父母期望的意願里,好聽的是從小學懂增值自己,其實何嘗不是慢慢扼殺了自我。
真的年代不同,想起以前最怕的就是父親的威嚴,什麼都不用做,只要一個眼神瞪過來,自己就乖乖地聽話。
從來不會主動問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頑皮或者做錯哪裡,父母之命就永遠都是對的,所以長大了之後,性格始終都會有一點卑微的成分,甚至縮手縮腳,尤其是遇到熟識的長輩或者比自己優秀的人。
多點站在孩子立場上思考,不然又變成以前自己和父親這樣,只不過現在換成是披著道德外衣來無底線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