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有雞湯,沒有說教,只是講講我這段時間的感受。從我家米粒上一年級以後,當一個爸爸去照顧孩子的時候。不得不遇到各種各樣的疑問和目光。平時接孩子的人群中大多數是老人和媽媽,我這個爸爸在「媽媽圈」里顯得「特立獨行」。網上各種論壇都是什麼寶媽帶娃能手,育兒知名博主大部分是寶媽。搜索相關話題大多數是爸爸不靠譜,爸爸帶娃是噩夢。
難道爸爸帶娃就真的不靠譜是噩夢嗎?當然不是。我是真的很不喜歡各種對爸爸帶娃的刻板印象。在我看來,越是強調孩子成長中爸爸的這種刻板印象,很多爸爸們就越是成為了「甩手掌柜」。這也印證了網上議論度比較高的那個話題:喪偶式育兒。其實仔細想想,爸爸自己不把自己當作生物學上的爸爸只當作一個金主,媽媽也不把爸爸們當作帶娃主力軍的另一半,反而各種調侃諷刺,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和矛盾。
我在這裡也不是說爸爸單獨帶娃有多麼厲害,媽媽帶娃也不是天生的能手,在帶娃這個事情上更不能完全依靠老人。我個人覺得在孩子成長中爸爸+媽媽共同參與更好。因為爸爸相對理性克制,媽媽通常更多感性激動,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我家米粒今年六歲多了,正好剛上一年級。因為工作關係,米粒媽媽沒有特別多的時間來照顧孩子生活和學習。所以自從上了一年級後時間相對自由的我就成為照顧孩子的主力軍。在這裡不是說我特別能幹或者優秀,更不是說我有什麼特殊技能,我也是個普通爸爸,普通上班族。照顧自己的孩子是一種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也要上班,工作壓力也很大,但是工作可以是負擔,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是沒法看成負擔的,說得實在點就是意志力決定行動力。不是在於想不想干,而是認準了就要行動。
現在孩子上一年級了,我和妻子的分工也基本維持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早上我做好早飯,媽媽負責督促她起床穿衣洗臉刷牙,晚上也是我做飯,陪她稍微做點作業或者練琴,偶爾去跳跳繩或者做做遊戲,睡覺前她自己洗澡或者媽媽給她洗澡,之後再給她講點睡前故事,通常她9點左右就睡了。仔細一想,一天下來其實孩子真正依賴你需要你照顧的時間並不長,我覺得任何一個爸爸都不可能以性別差異為理由說做不到就做不好,關鍵看你怎麼帶,怎麼去分配時間,家裡誰做主。
帶娃一段時間後,我個人覺得爸爸和孩子更容易建立起一種不是靠情緒壓制帶來的權威而是一種更為平靜的力量,爸爸低沉的聲音和平穩的情緒更容易讓小孩子接受和理解。接觸多了溝通多了。把職場中的那份責任心和耐心,甚至把職場中侃天說地的時間帶給孩子,會發現孩子永遠只是用一種崇拜的眼神看著你。爸爸帶娃也會辛苦,憤怒,甚至鬱悶。但換個角度想想,這些情緒哪一樣在工作裡面找不到?但是小孩子對於爸爸的回報卻是無與倫比的,那就是真的毫無保留的信任,依賴,欽慕和愛。有了這一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說爸爸帶娃不靠譜,還有什麼理由用道德綁架的形式說爸爸帶娃是噩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