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對尹建莉老師說,我已經給孩子自由了,可是他不好好吃飯,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尹建莉老師笑著說,你看就吃飯這麼一件小事,孩子都不能自己做主,你給他的又是什麼自由呢?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看似是在給孩子自由,可卻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的很多權利。就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如果孩子想自己吃飯,你能讓他自己吃嗎?尤其是剛剛學會吃飯的孩子,拿著筷子或者勺子,把飯弄得到處都是,有時候吃著吃著還會玩食物,麵條放到頭上當頭髮,米飯抹到臉上,衣服上都掛著飯粒,桌子上、地上更是重災區,打掃起來特別麻煩。
有的家長就會因此給孩子喂飯,為了省事,可這樣卻在無意識中剝奪了孩子自己吃飯的自由。
吃飯僅僅是個很小的例子,其他方面也一樣。比如,學習上,很多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願,也是不給孩子自由。假期制定很多計劃,計劃看上去完美無缺,可孩子卻不執行,因為這是家長的計劃,不是孩子的計劃,在計劃的制定過程中,孩子是沒有自主權的,所以,在執行上就會出現反抗和拒絕。
那有的家長可能就會說,什麼都要給孩子自由,那就不管了唄?放手唄?
其實不是的,給孩子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無痕引導。比如,有的家長很抵觸孩子玩手機,就和孩子約定玩手機的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就要受到批評。可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並不能很好地遵守約定,經常是到了規定的時間卻不把手機交出去,讓家長很生氣。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在我看來,給孩子玩手機就放心給他玩,不要限制時間,可以跟他說,媽媽相信你能管好自己,你看一會兒就寫作業,寫完作業過來吃飯。
這樣說就可以了,然後就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會兒提醒一下一會兒提醒一下,讓孩子覺得你特別不相信他,他就會很煩躁,本來應該交出手機的,這下子也不交了。
如果你能全然地相信孩子,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不再嘮叨,不再時刻叮囑,那才是真正給了孩子自由。物理空間上的自由只是自由的外在表現形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自由,他可以自由表達自己,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由管理自己,這樣的自由才是他更需要的。
有位媽媽說,我都已經給他3個小時的自由了,難道還不夠嗎?他到底想要多久?聽媽媽這樣的態度,就知道,她其實沒有全然地相信孩子,而只是沒有辦法了,才選擇對孩子妥協。其實她不想給這3個小時,從內心來說,她覺得太多了,孩子不需要這麼多的自由。
可是呢,孩子想要的是清靜,是不被干擾的感覺,而這些,是他的媽媽很難體會的。
生活中真正能有自由的孩子沒有多少,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長的控制下學習和生活,哪怕是給了自由,也只是暫時的空間分離,至於父母無條件的信任和接納,那可能是奢侈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