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個視頻,作者說他的孩子十三歲,給孩子買了一本莫言的書送給孩子作禮物。他說也許有人認為莫言的書把人性描寫太惡了。但他認為早點讓孩子了解人性的真相是好事。免得孩子到他這個年齡再重塑價值觀太痛苦了。
視頻的作者應該是莫言的忠實讀者。他認可莫言,熱愛莫言的作品可以理解。我們先不討論莫言及其作品的是是非非。單從童蒙教育的角度來說。我不主張給未成年人看揭露社會陰暗面的書。
我們只給青少年兒童看陽光正面的東西,並不是否認陰暗面的存在,也不是要把孩子放在溫室里。而是為了保護青少年兒童的赤子之心。
《禮記》說「童蒙養正聖功也!」青少年兒童心智未開,三觀還沒有樹立起來,很容易受環境影響。父母、老師這個時候最關鍵的就是要長養他們的浩然正氣。
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正?從胎教就要開始養正。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她懷孕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不好的東西不看,不好的聲音不聽,不好的話不說。胎兒雖然沒有出世,但他與母親的身心息息相關的。母親的喜怒哀樂,都會影響胎兒的心智。
正是因為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非常注重胎教,所以才培養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位聖人。
孟母三遷,也是說明童蒙養正的重要性。
現在很多年輕父母提倡「早點讓孩子了解社會的真相,了解社會的陰暗面」。其實都是按成年人的喜好在做,並沒有深入了解教育的真諦。
《三字經》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就是說人的本性是純凈純善的,而且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人的習性就千差萬別了。習性差別是怎麼產生的?就是環境的影響。而影響最大的就是教育。
這就是古聖先賢為什麼如此重視教育的原因。什麼是教育?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長善救失也。」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抑制習性中的惡,長養習性中的善,慢慢回歸本性的純凈純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