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幾位寶媽聊天,發現現在的孩子脾氣挺大。
婷婷媽媽說:那天我跟孩子在車裡玩遊戲,孩子輸了,然後就開始崩潰大哭,還打我的臉,眼鏡給我打變形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動手了,道理講了也沒有用。
我把車門一鎖,使勁握住她的手,一直看著她,堅定地告訴她我不允許她這樣做。她哭的越來越厲害,各種狡辯各種推諉。
我沒有理,一直到她哭的咳嗽了,她跟我道歉,說知道自己錯了,然後邊道歉邊用指甲撓我手。我很疼,但我沒表現出來,我說你這樣沒用,我沒感覺。
最後她徹底放棄了,真心的跟我道歉。
當時真的想幾巴掌拍過去算了,但又不想以暴制暴,只能這樣給她壓力。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孩子情緒壞、亂髮脾氣的場景,幾乎每個家庭都遇到過:
父母不買玩具,孩子崩潰大哭;
父母阻止孩子長時間玩遊戲,孩子不高興哭鬧;
父母讓孩子收拾玩具才睡覺,孩子不樂意也哭;
父母批評孩子打其他小朋友,孩子又哭;
父母忙時沒能及時陪孩子玩,孩子又要哭……
而當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家長會條件反射地沖孩子發火:「我早就提醒過你了,你居然還……」
但媽媽們,你有認真想過為什麼孩子會亂髮脾氣嗎?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不一樣的。
1
2歲孩子發脾氣:我做不到!
在2歲寶寶的認知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2歲以後,他們開始熱衷於探索,會在家裡一遍一遍重複探索的過程,並以此建立自己的空間感。
他們渴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當想要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他自己的能力之後,大腦就會產生壓力激素,比如皮質醇。它會讓寶寶的大腦產生憤怒的情緒。
所以,他生氣,生自己的氣。
2
3歲孩子發脾氣:害怕變化
3歲孩子剛剛形成的安全感非常脆弱。
他們一方面很依賴自己掌握的規律,另一方面卻又想掌控環境。
表現出來的,就是愛發脾氣的熊孩子。
例如,要求吃一塊糖,或者更多的零食、不願意吃蔬菜水果、索要某種玩具等;當需求得不到滿足,先忽略是否是合理的需求。
孩子就極易出現生氣、發怒的舉動,當這一舉動無法再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就升級成打砸物品,父母越看重什麼,孩子就砸什麼,直到父母回應為止。
所以孩子鬧,可能是他由於感受到了愛的匱乏而發出的求救信號。
3
4歲孩子發脾氣:爭取更多的權力
4歲孩子發脾氣,源於他們想要爭取更多權力。
比如:上課的時候,老師讓同學們舉手回答問題,她也舉手了,如果老師沒有點到她,她便會生氣。
中午吃飯的時候,老師邀請小朋友去提餐,她申請了,如果老師沒有每天邀請她,她也會生氣。
4
5歲孩子發脾氣:什麼都想做好
5歲孩子開始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自尊心開始萌芽。
他非常渴望關注、很想什麼都做的很好。
這個階段,讓他大發脾氣的主要有兩個原因:學習吃力,或者做錯了事情。
因為太著急做好,所以學習一旦遇到了挫折,就很容易發脾氣。
綜上所訴,孩子發脾氣主要是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完好的沒有缺陷的人,所以他們接受不了自己犯錯,他們或者把錯誤轉嫁給別人(不承認),或者把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
面對孩子發脾氣,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有的時候孩子小還不懂事,在這個年齡階段要去培養、科學教育,發火不會解決問題可能會加重問題;如何已經可以獨立了,犯錯就需要明確告訴他,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1.幫孩子搞清楚自己的脾氣從哪裡來
有位媽媽跟我說,孩子最近脾氣特別大,動不動就大哭大鬧,跺腳撒潑。當我和孩子聊天時,孩子是這樣說的: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發脾氣,但是我也不想發脾氣,我不想惹媽媽生氣的。
然後順著孩子的思路,捋清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不希望惹媽媽生氣,但是看到媽媽已經生氣了,就更著急了。
帶著孩子重新回顧自己亂髮脾氣的過程,已經是給自己的情緒注入理智的思考,能起到反省的作用。父母不僅表達了傾聽,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描述也是一個發泄的過程。
2.幫助孩子解決情緒、直面錯誤
當孩子感到「危險」,就會過度關注自己,那麼就沒有能力關注錯誤本身,當孩子「威脅」解除,就不會過度關注自己,才會轉而關注錯誤本身。
督促孩子改正,並為孩子直面錯誤的勇氣點贊,尤其是對一些很難的錯誤,要及時鼓勵。
無論孩子發脾氣對還是錯,父母表示理解和同情總不會有錯。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也認識了自己的情緒,一切錯誤便可以輕鬆承認了(人性的弱點)。
相比之下,如果父母第一反應或一開口便是對孩子情緒的否定,往往會引起孩子下意識的反抗。
3.教會孩子駕馭情緒
孩子的壞情緒被父母理解後,孩子便會順心了許多。
接下來父母便要教孩子駕馭情緒的正確方法。壞情緒常常是有破壞力的,不僅會讓孩子的心理處於糟糕的境地,阻礙了孩子做事情的動力,還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DAP有話說
當孩子犯了錯,請把它看成一個機會,而不是一個麻煩:犯錯誤沒關係,而且他們能夠在不遭受痛苦或者受到羞辱的情況下彌補錯誤;孩子們也會學到,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有責任,別人不會替他們承擔後果;他們還可以學會選擇在哪裡進行不同的活動才合適,這也是一種社會技能和禮貌。
當孩子犯錯了還發脾氣,請把它聽做一個求助信號,而不是一個攻擊。
最後提醒各位家長,我們作父母的,還是要多注意孩子發育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和問題,找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幫助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