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雞娃,就佛系?世界上不只有這兩種媽媽

2021年04月20日22:56:24 育兒 1794

上次直播,一位媽媽問我:

「真心媽媽,你老勸我們不要雞娃,那你一定是佛系媽媽吧?」

我想了想,我確實不雞娃,但怎麼就佛系了呢?

孩子出生之前,我就看了好幾十本育兒、家教書,孩子出生十幾年,那些書幾乎擴展到了我書桌背後整面牆的書架;我和真心爸爸倆人關起門來討論如何帶好孩子,累計花費了數千個小時;我們陪孩子聊天,帶孩子旅行,跟孩子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從孩子還是小嬰兒起,就摸索引導他們自主閱讀的方法,把他們培養成了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超強的孩子……

我們只是不陪孩子寫作業,不花費無數時間「讀書給孩子聽」,不送孩子做這樣那樣的啟蒙、培優、補習、強化,不逼著他們非得具備某項「拿得出手」的才藝而已。

這樣要是敢叫「佛系」,恐怕得被認為帶娃就該雲淡風輕的媽媽們給踢出佛系媽媽群吧?

不雞娃,就佛系?世界上不只有這兩種媽媽 - 天天要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媽媽們在網路上就自動被分成了雞娃媽媽(或者叫雞血媽媽)和佛系媽媽兩大陣營,如果你不雞娃,那你一定就是佛系媽媽,如果你不「佛」,那就一定是雞娃媽媽。

流行的標籤確實為人們提供了很方便的表達,很多人也喜歡用這樣的表達,但卻很少想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否正在被這些流行語給大大簡化?自己的思考深度,是否也正在被它們給「削薄」?

世界上當然不只有「雞娃」和「佛系」兩種媽媽,養育孩子如此複雜的工作,也不是只要在「高壓」和「放養」兩種方案中選擇其一,就能高枕無憂或者心安理得。

事實上,更多找到了「勝任感」的媽媽,是既不盲目雞娃,也不追求佛系的,她們只是很努力地讓自己具備更強的「做媽媽的能力」,然後自然地在孩子身上獲得了努力的成果。

不雞娃,就佛系?世界上不只有這兩種媽媽 - 天天要聞

那麼,做媽媽的能力從哪裡來呢?我想,來源可能有三個:

其一,紮實、長久的學習。

任何一種高超的職業技能,都離不開足夠紮實、足夠長久的學習。做媽媽也是。

只看一本書、只學一年半載,成不了勝任的媽媽。但如果你能認認真真地看上十本八本甚至更多重要的家庭教育著作,如果在孩子出生前直到他們長大離家,一直在提升自己做媽媽的能力,想要不勝任,想要分分鐘抓狂,恐怕也很難。

你會很篤定地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能幫助孩子發展能力,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具備更健康、完整的人格,也知道雞娃和佛系,都不是最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的教養方式。

其二,「成功做好自己」的經歷。

在媽媽角色之外,我們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得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媽媽。

有「成功做好自己」的經歷,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是如何成長、如何具備某方面能力、如何變得更自信、更幸福的,也會知道,哪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負面作用。

你會把這些認知和經驗,自然地用於育兒和家庭教育工作,能夠理性選擇自己的教養方式,也會謹慎地避開可能遭遇的「深坑」。

如果連「做好自己」都做不到,我們又如何敢確信,自己選擇的教養方式,比如雞娃,比如放養,或者某種其他方式,就一定能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更好的人生呢?

這事,恐怕相當於你給孩子找了個游泳教練,而那個人自己都不會游泳。

其三,不斷調試的育兒實踐。

做到能紮實長久地學習、能「成功做好自己」還不夠,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當媽媽,在這樁工作上,經驗還遠遠不足,一定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得不做個磕磕絆絆的「新手」,即便過了新手期,也還會不斷遇到新問題、新挑戰。除了持續進行自己的實踐,我們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當然,只埋頭實踐也遠遠不夠,因為你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在某段時間,因為各種原因,採用了完全錯誤的方式,而在育兒這件事上,長時間堅持錯誤做法,是很可怕的——你沒有辦法重來。

所以,我們得在實踐中學會覺察錯誤,然後及時調試。

比如,你發現自己越來越急躁、越來越不快樂,一定得及時覺察,有些地方出了問題;你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安、越來越沮喪,也一定得及時反省,是不是自己用錯了方法。

我遇到太多媽媽,都缺乏覺察和調試的能力——她們更喜歡一條道走到黑地去管教孩子,同時無比堅信自己一定做得很對。

不雞娃,就佛系?世界上不只有這兩種媽媽 - 天天要聞

我想,每一位在提升「做媽媽的能力」上下足了功夫的媽媽,都會對「雞娃媽媽/雞血媽媽」和「佛系媽媽」的標籤避之唯恐不及,因為她知道,如此簡單的二選一,簡直形同兒戲。


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專註育兒話題,陪伴父母成長

兩孩爸媽,家教育兒研究者,終身學習的斜杠中年,只論實相,不煲雞湯,提供幫助,不賣焦慮。已出版《育兒基本》《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各大網店及實體書店有售。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子女出息,早有預兆」:有前途的人,大多有這3個特質 - 天天要聞

「子女出息,早有預兆」:有前途的人,大多有這3個特質

年少立志,未來可期,子女是否有出息,從平時的一些表現便能看出。只要多加留意、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一些細微之處往往暗藏乾坤。子女若有出息,其實早有預兆,有前途的人,大多具備特定的特質。01:自律性強自律是出息
人這輩子3次大劫渡完後,上天會加倍補償你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3次大劫渡完後,上天會加倍補償你

人生長路,布滿荊棘,劫難如影隨形,而我們大多時候只能獨自在苦樂交織中踽踽前行。世間紛擾繁雜,煩惱無盡,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在自設的牢籠中苦苦掙扎。
人過55歲,如果你還有八九十歲的父母,要守住這三條規矩 - 天天要聞

人過55歲,如果你還有八九十歲的父母,要守住這三條規矩

文/飛魚人過五十五歲後,如果你沒有其他兄弟姐妹幫忙,那麼自己真的是要多賺一點錢,賺錢第一要點,勤快看望關愛監督第二。你的父母才能過上比較好的晚年生活。如果你有兄弟姐妹,他們也能夠跟你一起出錢出力,自然這個家族是會很和睦的。
廣州一村夫妻最高可獲20萬獎勵:初婚最高8萬元、生育最高12萬元 - 天天要聞

廣州一村夫妻最高可獲20萬獎勵:初婚最高8萬元、生育最高12萬元

近日,廣州南嶺村首創疊加惠民獎補。以婚育獎補為例,如果初婚夫妻雙方均為南嶺聯社戶籍股東成員,此前只享受聯社最高4萬元獎勵、生育三胞胎一次性補貼6萬元的福利,合計10萬元。新惠民政策實施後,可以同時享受村社兩級獎補,婚育補貼金額將分別翻倍至初婚最高8萬元、生育最高12萬元,合計20萬元。(來源:@廣州日報)更多...
警惕兒童被誤鎖車內,十幾分鐘溫度可升至40-50℃ - 天天要聞

警惕兒童被誤鎖車內,十幾分鐘溫度可升至40-50℃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孔天驕 石夢竹)近日發生多起家長大意將孩子鎖在車內的險情。據安徽蚌埠消防救援部門接到的報警信息,在蚌埠禹會區一公園北門附近,一名2歲幼童不慎被鎖在了車內,當天午後氣溫高達34℃。消防員破窗後,迅速打開車門將孩子抱出。由於車內高溫悶熱,幼童的衣物已被汗水浸透,還出現了中暑癥狀。炎...
15歲女生暑假幫父親裝空調走紅,她說:「原來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這麼辛苦,」網友:這是真正的「千金頂」! - 天天要聞

15歲女生暑假幫父親裝空調走紅,她說:「原來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這麼辛苦,」網友:這是真正的「千金頂」!

極目新聞記者 楊琛源實習生 向可欣近日,一段記錄湖北襄陽一位高一女生暑期跟隨父親裝空調的視頻在抖音平台走紅。高溫酷暑下,女孩與父親一同搬空調的畫面感動了無數網友,許多人稱她「是小棉襖,更是千金頂」。7月7日,極目新聞記者聯繫到女孩的父母,了解到了這個家庭的溫馨故事。女孩幫父親搬空調據女孩的母親曹女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