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一处无人机机场内,一架挂载广角、变焦、红外“三合一”多功能镜头的无人机缓缓起飞。不一会儿,无人机来到一处建筑工地上空,自动“侦查”工人安全帽佩戴情况。随后,它又飞至京杭运河和頔塘河交叉口,对某化纤企业上方空气进行采样分析,并沿运河“捕捉”河道漂浮物、违章搭建、船舶滞留、违规排污等问题。待完成一系列任务,这架无人机便自动返航,前后飞行约2.3公里,耗时仅十来分钟。
与此同时,在20多公里外的吴江区低空服务运营中心,无人机采集的各类巡查数据已实时传送至吴江区低空服务一体化平台,系统自动生成“问题工单”,经工作人员把关甄别后流转给相关部门处理。
如此科技范的场景,得益于“AI+无人机”的融合应用。凭借视野开阔、机动灵活、移动迅速等特点,无人机近些年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工具。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无人机拥有会思考的“大脑”,在更多应用场景中挑起重担,也不再遥不可及。
低空服务一体化平台,正是吴江为无人机打造的“智慧大脑”。它的“智慧”之处在于拥有施工安全、道路病害、大气质量、交通巡检、桥梁安全、建筑安全等97种算法模型,只需搭载好设备、预设好指令,即可满足多领域多场景的应用需求。比如,利用无人机开展河湖巡查,“智慧大脑”可通过分析多功能镜头采集到的图像数据,精准识别水草、浮萍、水面异物和污水等;而在进行大气质量检测任务时,“智慧大脑”则会自动切换到大气质量算法,配合无人机上挂载的大气检测模块,自主生成大气成分的二维网格图。
作为无人机“启智”的关键,算法模型是一项需要耐心“打磨”的工程。去年10月平台正式上线前,吴江组织技术人员累计开展了超1万小时的无人机飞行作业,先后将采集到的220余万份数据样本“投喂”给各个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150多轮次、超1000小时的训练优化,才使得无人机在巡查时既能“看得见”也能“看得懂”。
软件渐趋成熟,硬件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吴江已建成22个无人机机场,今年年底前还将再部署建设12个,推动无人机飞行半径覆盖全域。届时,依托5公里作业半径与30分钟续航能力,无人机群组将拉起一张全天候、全视角、全地形的监测网络。
搭平台、建机场,除了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外,另一个目的在于降本增效。“过去,部门、乡镇大多根据各自需求自行采购无人机设备或服务,分散开展巡查作业,导致人力物力重复投入,效益低下。”吴江区数据局数字社会科科长华威说,如今有了平台的技术支持和机场的载体支撑,政府可以集中采购无人机飞行服务,通过业务单位“点单”、数据部门“派单”、运营方“接单”,实现资源科学统筹调度,而且受益于97种算法模型的加持,无人机能多任务并行处理,有效提升巡查效率。
协助吴江区城管局完成20个渣土消纳点及21个环卫终端的全覆盖巡查;响应吴江区交通运输局需求,每日对国道、省道、运河航道开展巡查;配合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夜间巡查违规捕捞行为;服务吴江区生态环境局完成河湖常态化巡检……据统计,运行近8个月来,低空服务一体化平台已累计调度无人机执飞超8000架次,飞行里程近7万公里。相比传统人工操控作业,“AI+无人机”模式完成任务时间缩短60%,综合成本下降50%。
基于已有的设施设备,“AI+无人机”还能碰撞出什么火花?跳出城市治理,吴江把目光放到了公共服务领域。今年2月,当地完成全省首例林木砍伐“云探勘”,借助低空服务一体化平台就近调度无人机,审批人员仅花10分钟就搞定了原本要耗时两天的现场踏勘任务。
“林木采伐许可的现场踏勘,需对采伐的四至边界、权属、申请面积、树种、树龄等内容确认清楚。过去,踏勘人员要花费大量时间对林地的整体分布和面积进行详细测算,不仅效率低,某些点位还可能无法核查。”吴江区数据局市场准入审批科科长顾海燕介绍,利用“AI+无人机”实施“云踏勘”则有效解决了这些痛点,系统还会通过算法模型将无人机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为后续的项目设计、审批和管理提供精准依据。
招商服务也用上了“云踏勘”。如今,低空服务一体化平台可以一键调度无人机到产业用地上方进行悬停环绕拍摄,画面实时同步传输至移动设备,让客商足不出户直观了解地块全貌和周边配套情况;同时,无人机也能对地块进行多角度拍照,采集全景数据定制3D模型,供招商人员随时随地调取查看。
“今后,我们还将搭建更多‘AI+无人机’深度应用场景,开发定制化的低空数据产品,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更多飞行服务,如屋顶光伏板缺陷巡检、电力管线巡检、水务管网巡检等,让低空服务一体化平台既当好政务服务的‘空中助手’,也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智慧伙伴’。”吴江区数据局局长宗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