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早上8点整,南京建邺区华采天地的一家咖啡店正式开门迎客,店员打开了外卖接单机,1公里之外,“叮”的一声,一名黄色着装骑手的手机收到取餐提示,不到5分钟,骑手已赶到门店开始送餐。
王严送的是一单仅6.9元的外卖订单,“这单配送费3元,要保证30分钟送达。”这位从业5年的老骑手透露:“相比一个月之前外卖补贴力度最大的时候,最近每单收入减少了一半。”
在此之前,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
从“百亿补贴”到骑手权益争议,从商家抽成博弈到食品安全隐患,行业积累多年的矛盾集中爆发,约谈背后折射出外卖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的必然转折。
约谈外卖平台的背后:平台混战下的多方困境
今年2月,京东凭借“免佣金”策略强势闯入外卖市场,上线仅一个多月日单量突破 500 万单,直接挑战美团、饿了么的 “双寡头” 格局。美团迅速推出 “千亿餐饮扶持计划”,饿了么与淘宝闪购开启百亿补贴,三大平台围绕消费者展开 “红包大战”。
南京消费者杨雅涵回忆,前段时间她天天都能领到14-20元不等的大额优惠券,可以以 5 元多价格买到库迪与樱桃小丸子联名的果咖,“比到店买还便宜,同事每天都在研究怎么叠加用券”。

从表面上看,这场补贴大战让消费者似乎占尽了便宜,然而,背后却是商家、骑手、消费者多方权益面临的隐性危机。
杭州一位餐饮店老板无奈地表示:“京东前期免佣金、且长期佣金率不超过5%,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我们商家更担心的是后期抽成会大幅上涨。美团的佣金率长期维持在20%左右,饿了么的流量费也是一路水涨船高。”补贴期间,商家虽单量增加,但现在更多是赚个“流量钱”,后续能留住多少用户仍是未知数。
骑手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更为突出。京东为全职骑手缴纳 “五险一金”,但兼职骑手仍缺乏保障。“最近大家都知道在京东点库迪咖啡补贴最大,之前送一单我就能拿六元,现在只能拿两三元。每天跑单量没变,收入却少了一半。因为是兼职,社保肯定是没着落。”京东骑手刘阳(化名)告诉记者。

美团虽为 82 万稳定骑手参保,但其众包骑手面临算法优化带来的 “打包单” 困扰 —— 同一用户的多单被合并配送,单票收入变相减少。更严峻的是,平台对配送速度的极致追求,让骑手不得不 “多跑快跑”,安全风险显著增加。“现在平台算法优化了,几单打包在一起,我们每单到手的收入肯定会少一点。”美团骑手李浩告诉记者,近来外卖接单量多了不少,虽然到手的总收入没太大变化,但是累了很多。
消费者在享受低价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价格依赖。常点茶饮外卖的宋诚发现,体验过低价瑞幸后,再看到 9.9 元的咖啡竟会犹豫:“上半年瑞幸减少低价品类时,很多人都在讨论涨价,担心补贴结束后价格会反弹。” 低价策略还可能催生食品安全隐患,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降低品控,“幽灵厨房”“无资质小作坊” 等问题暗藏风险。
直击行业沉疴:“低价外卖”的“黄金时代”要结束了?
5月14日早上一走出地铁,杨雅涵就打开手机里的“京东秒送”小程序,想点杯咖啡。“20元的大额券没了,一杯到手要十几元!”进了办公室,杨雅涵就向同事哀叹“薅羊毛的好日子没了!咱们还是拼单点吧?”“你还算好的,我前两天就领不到20的券了,现在最多只有六七块。”同事小李一直是“饿了么”的会员,前段时间因为京东、美团补贴力度大,才开始用这两个APP点外卖。12日发现领不到大额券后,小李又用回“饿了么”。很快,小李给杨雅涵发去了拼单链接,两人下单后算了一下,平均每人点杯饮品用了十六元,花费跟大额补贴出台之前差不多。
有业内人士指出,外卖生态远比单纯的价格补贴复杂得多,它是一个涉及商家运营、骑手调度、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的系统化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可能影响整体体验。当平台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固后,又会开始减少补贴,这几乎成了一种固定套路。说到底,不管是极致地比拼送货速度还是价格,都是毫无意义的内卷。

此次五部门约谈,可谓直击行业痛点: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补贴大战本质是零和博弈,损害的是行业长期健康。” 锦天城(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兴国分析指出,此前平台通过低价倾销抢占市场,形成 “电影院效应”—— 前排用户站起,后排被迫跟随,最终整体体验下降。监管介入的核心,是引导竞争从 “补贴内卷” 转向 “价值竞争”,让真正有运营能力、注重生态建设的企业脱颖而出。
推动行业进化:外卖江湖需要“长期主义”
行业的高速发展背后,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结构性变革。国证国际证券2025年4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4年间,国内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从1250亿元飙升至1.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外卖渗透率从4%跃升至26%。这份报告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资本涌入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推力——外卖早已从“应急选择”演变为国民级生活方式。
数据背后,是行业生态的深层重构。报告进一步指出,截至2024年下半年,外卖用户规模突破5.92亿人。这种指数级增长既源于技术革新,也离不开平台间的竞合博弈。在此次外卖大战中,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有平台给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给商家更多优惠,给消费者更多实惠等,这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应该说,外卖行业早过了草莽发展期,应该精耕细作,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下功夫。
而监管介入并非否定竞争,而是重构竞争范式。五部门约谈的深层意义,在于将行业从“补贴换增长”的泥潭中拔起,转向价值创造的深水区。但监管只是外力,平台能不能真正“改毛病”,还得看实际行动。
外卖江湖的终局之战,注定是“长期主义”的角力场。当补贴退潮、监管趋严,外卖行业正迎来真正的能力大考。那些依赖资本输血、忽视生态健康的平台终将被淘汰,而能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参与者,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笑到最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蕾 樊玉立
见习记者 杨子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