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智能化与电动化深水区的当下,动力技术路线的选择,不仅关乎产品体验,也在重塑车企的技术底盘与品牌认知。
与越来越多自主品牌押注增程技术不同,长城汽车选择走另一条更具挑战性的路线——全场景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体系hi4。这个选择背后,是对效率、安全与技术普适性的权衡与押注。
hi4,一种技术“矩阵化”的方式
hi4,全称hybrid intelligent 4wd,是长城汽车构建的智能四驱电混平台。“h”代表hybrid混动,“i”是智能(intelligent),而“4”则明确指出其四驱能力。
与传统意义上的混动不同,hi4不仅具备电驱与发动机并行的混动能力,更重构了驱动逻辑,实质上是一种以电为主、融合机械传动效率的技术体系。
hi4体系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个族群,按照车辆级别与使用场景分为多个版本:面向主流家庭中型车的基础版hi4,面向中大型suv的hi4性能版,服务城市越野与轻度非铺装场景的hi4-z,以及专攻强越野场景的hi4-t,还有面向重型商用车市场的hi4-g。
这种技术“矩阵化”的方式,本质上是长城在打造多适应性的平台化能力。
不做增程,核心在于场景理解的差异
“为什么不做增程?”在hi4 talk活动现场,这个问题被直指核心。长城汽车的回答是,增程技术本质上是串联结构的变体,而hi4则是一种并联+串联相结合的混动架构。相比增程只能靠电机驱动,hi4具备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的能力,在中高速工况下更具能效优势。
如果说增程是“洗+甩”的洗衣机,那么hi4就像加上了“烘干”功能。看似只是多一种模式,实则影响整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控制、安全响应与驾驶信心。从技术角度看,hi4对能量路径的管控能力更强,但相应也要求更高的控制逻辑、协同算法与硬件适配能力。
此外,相比依赖单一运行工况的增程,hi4分担不同驱动组件的工作压力,在耐久性、系统负载上具有更好的表现。这也是长城认为“多双鞋轮换穿,更不易磨损”的工程哲学。
技术背后的体系化能力表达
目前,四驱车型在中国家用市场中的渗透率不足5%。高成本与高能耗,长期是其普及的最大障碍。hi4的目标,就是用前后双电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低成本、低能耗、高性能的四驱体验。
这一点在搭载hi4性能版的魏牌蓝山上已有验证。在日常使用场景下,无需用户介入,系统可智能切换驱动模式——如起步时前后轮双电机输出,提高脱困与抓地能力;中高速巡航时则由发动机主导,以提升能效。
对于消费者而言,hi4带来的最大感知是四驱技术更为平民化和日常化,能耗降低、安全性提升,令四驱不再是少数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
从战略意义上看,hi4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动力总成的技术迭代,更是长城汽车重构“电动+智能+多场景适配”底层技术逻辑的重要一步。这套体系建立在长城过往对越野、混动、电驱控制等多技术积淀之上,是其技术“内循环”能力的体现。
与其他品牌“借助外部供应链拼凑方案”不同,长城在hi4上几乎实现了全栈自研。从电控算法到电机、电池包布局,再到与底盘平台的融合,hi4实际上是“长城式智能整车”理念的试水平台。
对于长城而言,hi4不只是一个技术符号,而是未来五年混动市场的重要战役。(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编辑|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