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人都说“三盏灯”家和牲口屋尤其命运相连。那时,生产队的牲口屋就是生产队的“广告牌”,牲口就是“广告明星“。它能表现一个生产队的经济状况和群众的生活水平,是生产队的脸面。如果一个生产队的牲口屋里拴的是一群膘肥体壮的骡马,不用说那个生产队肯定是经济富足,实力雄厚,群众的日子肯定也是比较殷实富裕有奔头的。
如果一个生产队的牲口屋里看到的只是几头骨瘦嶙峋的瘸腿黄牛,不用说那个生产队的经济状况和群众生活水平绝对令人担忧。这是何年何月形成的逻辑不得而知,是条件反射还是某些人的自我感觉也很不好判定。但是那时农家相亲,姑娘找对象,除了看家庭相小伙以外,明的或暗的看看生产队的牲口屋里拴些啥样的牲口,成了必然的程序。“三盏灯”家弟兄三个,老大30岁,老二28岁,老三26岁,虽然超了婚龄可是都没找上对象。
一是那时生产队只有几头牛,名声不佳,人家姑娘们不热这个地方。二是这弟兄三个小的时侯都生过癞疮,光蛋似的头上秃的没有一根毛发,灯泡似的发着亮光,故得名“三盏灯”。后来,生产队一个早年参加革命军队的本家,转业到了一个大型国营农场当了场长,生产队的干部通过他把农场里将要退役的十几匹骡马买了回来牵进了生产队的牲口屋。从此生产队的生产大改观,名声大噪,就像现在请那位“明星”在央视给露了一手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羡慕不已。攀亲的攀亲,提媒的提媒,“三盏灯”弟兄三个也先后娶了媳妇。
虽然老大和老二娶的不是“原装”,但人家总算结束了打光棍的历史,发生了质的变化。老三的运气比两个哥哥更好,不光娶了个大闺女,而且结婚第二年妻子生了双胞胎。两个儿子,一个起名叫“骡”,一个起名叫“马“。
据说这是专程到县城花钱请研究周易的起名专家起的名字。那专家解读说:这名字可不一般,至少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生产队的牲口屋里有了骡马他家时来运转才娶了个好媳妇;
另一层意思是以后他家骡马成群,槽头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