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海洋防污全球性难题?这个华工团队提出“动态表面防污”策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丁玲图/受访者提供

9月28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二届大会——从分子设计到材料运用分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副院长王林格主持,国内外多位顶尖学者、业界领袖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功能与智能新材料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广照教授围绕新一代海洋防污材料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海洋防污与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密切相关,同时海洋防污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其团队提出了“动态表面防污”策略,其核心思想是“不断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表面可有效减少污损生物的着陆和粘附”。按照这一思路,成功研制生物降解高分子基动态表面防污材料,其降解产物为有机小分子,避免了微塑料污染问题,实现了静态防污、长效防污和生态友好。相关技术获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广东省专利金奖。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文彬教授则围绕拓扑蛋白质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进行了介绍。“我今天想传递的信息就是,虽然中心法则限制了天然新生蛋白链是线型结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编辑DNA的序列,使新生蛋白质自发发生组装、剪切和反应等过程,生成具有特殊拓扑结构的蛋白质。这为蛋白质工程增添了新的维度,在药物、工业酶、生物材料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进行“仿病毒聚合物纳米囊泡的规模化可控制备及抗癌药物递送”主题报告时,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王林格介绍到:纳米材料为载体的纳米药物正在成为制药领域的新宠,影响着原有的药物研发模式。聚合物囊泡是一类新颖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其与脂质体或病毒的结构相类似,并具有更优异的膜结构特性,可实现各类功能化、智能化的灵活修饰。随着仿病毒聚合物纳米囊泡载体的规模化可控制备、药物可控负载和精确调控释放等关键技术的解决,将为相关药企及生物医疗制品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产业链延伸,成为未来制药领域的关键热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胡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