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1枚“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目前“嫦娥”五号已经完成了在月球的“挖土”工作,并且返回器也已经与环绕器的交会对接,即将开启返回地球的旅程。“嫦娥”五号的一系列举动不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意外将美国在1961年开始启动,1972年正式结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再次带入了人们的视线,有一些人仅靠只言片语或者个人臆测就言之凿凿说美国载人登月造假。这段时间我也将通过一些资料对“登月造假”说中的观点进行了整理,也顺便对一些观点进行了解释。
■美国月球车备用车轮细节,胎面是“人”字形钛片镶嵌在镀锌钢丝网组成。
质疑1:美国月球车用的是充气轮胎。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压的存在,充气轮胎内外压差过大一定会爆胎。
科普: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网站可以查到美国登月时的月球车车轮信息,上图这是月球巡回车(LRV)的备用轮胎和挡泥板。LRV在“阿波罗”15号,16号和17号期间部署在月球上。轮胎由编织的镀锌钢丝网制成,钛胎面以人字形铆接在其上。这种模式可以防止车轮陷入软的月球土壤中。事实证明,月球土壤比预期的要硬,车轮驶过后胎面留下约1.27厘米深的痕迹。该轮胎1975年从阿拉巴马州太空与火箭中心转移到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
■美国月球车备用车轮,离远看像是充气轮胎。
从外观上可以看到月球车的轮胎从外到内层次分明,与月球接触的是由“人”字形组成的钛片,这些钛片被镶嵌在镀锌钢丝网上,钢丝网内部则是一圈金属环,最后才是更内侧的轮毂。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人”字形的钛片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减少轮胎陷入月壤的深度。
质疑2:美国宇航员驾驶月球车时轮胎附近扬起了尘埃。而月球的引力只是地球的1/6,又处于无风状态,尘埃不可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飘起来。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时的场景,宇航员正在设置测距激光反射器和月震探测仪。
科普:正如上面提到的,月球车轮胎表面附有一层钛片,但行驶时钢丝网还是能够与月球表面进行接触,钢丝网走过的区域会将月壤碾压细化,进而由于轮胎转动的原因将月壤抛起,从而形成了“扬沙”的画面。
质疑3:“玉兔”号月球车车辙痕迹明显,且没有灰尘产生。而美国的月球车后面月球痕迹不仔细看的话根本看不到,产生大量灰尘。
■“玉兔”号月球车行走缓慢,车轮为镂空设计,压痕明显且不会产生灰尘。
科普:探测器携带的车辆通常是轮式的,但是在具体设计上又要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玉兔”号月球车为了便于跨过微小的岩石等阻碍将车轮设计成了镂空的,与月壤接触面积小自然会形成更深的压痕。再加上车速非常缓慢,因此不可能产生灰尘。而美国月球车行驶时受力面积要大很多,在月面行驶时钢丝网带起的灰尘会进一步将压痕掩盖。
质疑4:为何月球上拍照或视频无法拍到浩瀚的星空?
科普: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大家可以试试在天气晴朗的晚上拿手机或相机用普通模式能拍到星空吗?想要拍到星空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而且当时“阿波罗”11号登月的时候拿的还是胶卷相机,哪有时间去给星空拍个艺术照?
■ 美国国旗上面是折痕,不是飘动。
质疑5:美国国旗为何“迎风飘扬”?
科普:“阿波罗”任务的美国国旗都是由安妮旗帜制造公司制造的,材质为人造丝。大家应该看到过旗子被风吹的样子,旗子被风吹动通常会是波浪形,而不会是充满褶皱的状态。如果真的有风,那么地面的尘埃也会被吹起来的。
质疑6:美国是不是真的有“土星”五号巨型火箭?
■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
这个让我怎么回答好呢?干脆不回答了吧,这种问题根本就是没意义的,直接PASS!
由于篇幅原因,关于美国登月“造假”的科普今天就先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明天我会继续进行科普!
客观公正、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识科普小站,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武器小站(wuqixiaoz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