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炼金术尝试通过神秘的方法将廉价金属转化为黄金。尽管这一目标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幻想,但现代高能物理实验正在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一“炼金术”。
据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新披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其第二轮运行期间(2015年至2018年)中,通过将铅原子以极高速度相互撞击,制造出了大约860亿个金原子核。这些金核并非宏观意义上的黄金,而是原子层级的金核,其总质量仅为29皮克克(即29万亿分之一克),但却具有明确的实验物理意义。
此次实验发生在LHC的ALICE(大型离子对撞实验)探测器内,利用其高灵敏度的粒子追踪设备,科学家们成功记录下了这些金原子核的产生与湮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金原子核在生成后极短时间内就与束流管壁发生碰撞并被摧毁,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到亿分之一秒。
ALICE实验组发言人马可·范·李文指出:“ALICE探测器可以同时记录大量高能粒子碰撞和少数粒子的罕见事件,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使我们能够研究类似‘核嬗变’的稀有现象。”
从核物理角度来看,金和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非常接近,金的原子核中含有79个质子,而铅含有82个。因此,只需从铅原子核中移除三个质子(以及若干中子),便可实现从铅到金的转变。而移除一个或两个质子则分别得到汞(80)或铊(81)。
这种变化并非自然过程,而是通过极端高能的电磁碰撞诱发的。为了研究这些高能电磁解体过程,科学家依赖ALICE装置中的零度量热计(ZDC),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探测碰撞中产生的高能质子与中子的设备。
最新的第三轮实验数据表明,金原子核的生成速度已经提升至每秒大约89,000个,相比第二轮实验的效率接近翻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第三轮实验束流能量更高,从而提升了核嬗变反应的概率。
ALICE实验组成员乌莉亚娜·德米特里耶娃表示:“这是我们首次系统性地检测并分析LHC实验中黄金原子核的生成特征。”她指出,这一成果不仅扩展了对核电磁解体机制的理解,也为相关理论模型的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此外,研究人员强调,了解这些微观过程有助于评估束流损耗,这是LHC及其未来升级版本在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重要参数。约翰·乔维特博士指出:“电磁嬗变过程对粒子束的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这些实验不仅是对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也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价值。”
尽管此次实验确实实现了“铅转金”的古老设想,但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制造黄金的成本极高、产量极低、存在时间极短,远不具备工业价值。然而,它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证明了现代物理能够精确操控原子核层面的转变过程。
通过这一实验,科学家不仅验证了对撞模型的正确性,还拓展了对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耦合机制的认知。可以说,LHC的“点金术”,更像是一种精密的核物理技术验证,而非实际的财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