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2025年04月10日12:40:44 科学 9119

深圳市福田区首批70名政务辅助工具“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所产生的高效率,也让有些人担忧人类岗位会被机器所替代。无论怎样,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创新,让人类员工在和数字生命的协同中变得更高效、更温暖,创造更多价值,这应该是最终目的。


原文 :《“ai数智员工”重构人机协同范式》

作者 |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吴丹    刘欣宜

图片 | 网络


“数字员工”又称数字化劳动力,是以数字化技术赋予企业活力的第四种企业用工模式。深圳福田区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的消息,代表着ai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本地知识库建设的创新实践,让“数字员工”跨越了机械重复的初级阶段,开始接触规则明确、流程固化的核心业务,“ai数智员工”正逐步在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这场人机协同变革的浪潮之下,存在技术理性与人性温度共存的困境。


“效率至上”引发人机协同的深层矛盾 “ai数智员工”虽在特定领域展现出卓越能力,却也在降低人类员工的尊严感与创造性价值。当公文处理效率提升90%、执法文书秒级生成,人类员工被迫离开原本熟悉的岗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而政策和制度的滞后更加剧了这一现象。根据oced对全球范围内的ai事故的监测,截至2023年12月总数已达7195起。然而,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机责任分配机制,当“ai数智员工”深度参与工作,如何划定责任归属成为阻碍“ai数智员工”和人类员工协同共生的一道难题。


其次,技术逻辑与人性需求的不匹配是当前人机协同的另一困境。以代码和数据作为生命支撑的“ai数智员工”代表着“绝对理性”的一面,它们能够迅速处理信息、高效完成任务,但这种高效往往伴随着感情缺失的问题。例如,医疗人工智能可在几秒内诊断病因,却无法向患者表达人文关怀,执法文书秒级生成却难以理解当事人背后的隐情,这种技术上的高效与人性上的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ai数智员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温度。


因此,在这场人机协同的深刻变革中,如何在保证“ai数智员工”效率的同时,思考人性温度,构建高效又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型人机协同范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 天天要闻




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 天天要闻

“ai数智员工”参与下的人机协同新范式 ai数智员工参与下的人机协同,不是“人指挥机器”,也不是“机器替代人”,而应是“各居其位-动态互补”的和谐共生。


首先,明确ai员工与人类员工的工作边界及权责分配。欧盟发布的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领域综合性的专门法律《人工智能法》对人机责任分配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应充分发挥ai在处理标准化、重复型任务中的优势,将数据计算、风险预测、结构化文本生成等方面的工作划入ai员工能力范围的核心区域。而让人类员工更多地专注于把控价值判断、跨领域整合等“模糊地带”,在决策制定、内容创造、情感共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在医疗领域,诊断可能由ai员工辅助,但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另一方面,对于涉及伦理道德、情感关怀等场景的重大决策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人工专属工作清单”对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并根据企业内发生的问题情况、技术更新程度等定期更新清单内容,以确保人机协同的高效与和谐。


其次,构建以“情感融入”为核心的实时交互和动态协作机制。在技术层面,嵌入人性化设计,提升情感温度。例如,依托多模态交互技术及表情和动作识别技术,使“ai数智员工”能够更自然地理解人类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并实时监测客户情绪状态,动态化调整交互策略。在应用层面,完善人机交接机制,拓展“ai+人类”的协同合作模式。例如,在面向客户的服务场景中,当ai员工识别到用户的负面情绪时,自动接入人类员工,对具体情形进行人工分析和判断,形成情感响应的无缝衔接。


此外,还需构建“效率-人本”复合评价体系。首先,指标设计需增加人性化维度,传统以“处理速度”“错误率”为核心kpi的评价体系已难以适配当下人机协同场景。例如,可以增加ai辅助满意度、客户情感满意度等评价指标。其次,开发贡献值量化系统,对ai员工和人类员工的参与程度、贡献价值进行识别、量化和评估,并通过记录人机协作全过程,确保双方贡献可追溯、可量化,作为评估和追责的依据。最后,实现能力重塑是关键。政府和企业应着力提升员工的ai知识、ai素养以及与“ai数智员工”协作的能力。

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 天天要闻




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 天天要闻

在ai技术迭代、用人成本上升、企业转型发展的多重驱动下,“ai数智员工”的应用已呈现必然趋势。重构人机协同范式,本质上是重新定义ai时代人类员工的劳动价值与意义。人机协同发展不是用机器替代人类,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创新,让人类员工在和数字生命的协同中变得更高效、更温暖,创造更多价值。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6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 天天要闻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当AI开始抢饭碗:我们该如何守住人类的“不可替代性”? | 社会科学报 - 天天要闻



拓展阅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再“+1” - 天天要闻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该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将联合相关创新主体,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与治理实践,积极构筑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盖技术研发、风险评估、伦理审查、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全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我们在经历、体验与感受的同时...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新进展!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布 - 天天要闻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新进展!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布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来新进展。近日,中国科研团队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机”研制团队负责人孔伟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系统可以有效缩短百比特规模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时间和...
四川大学马朗、程冲、罗红团队《AFM》可注射刺状人工过氧化物酶复合水凝胶,用于生物适应性和协同对抗子宫内膜感染 - 天天要闻

四川大学马朗、程冲、罗红团队《AFM》可注射刺状人工过氧化物酶复合水凝胶,用于生物适应性和协同对抗子宫内膜感染

子宫内膜感染可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和子宫持续炎症,严重时会导致不孕。子宫内膜感染的临床管理主要依赖于及时的抗生素应用。然而,抗生素的过度和不恰当使用已经引发了耐药菌的大量增殖,加剧了药物耐药性的危机。急需开发一种利用感染微环境有效对抗子宫内膜感染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局部抗菌治疗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粉色预警!余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报! - 天天要闻

粉色预警!余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报!

最近,在河道边散步时,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串串粉红色的“葡萄”?这些可不是新奇植物,而是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卵块!小余儿提醒:发现粉红色卵块请立即上报!随着近期气温攀升福寿螺即将进入全年最疯狂的繁殖期如果您遇到上面这些“粉色葡萄串”千万要注意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8:蜜蜂 - 天天要闻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8:蜜蜂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当中我曾经提到过,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经常见到的虫子基本上都会成为我们的“玩具”,而蜜蜂,则是当时小男孩证明自己“勇敢”的虫子之一。我小时候是长在市区的,很难接触到蝎子、蜈蚣这种真正“凶猛”的虫子,蜜蜂,已经算是顶级的了。
创新药5月以来最新进展 - 天天要闻

创新药5月以来最新进展

海外创新药进展• 阿斯利康BTK抑制剂获批新适应症:当地时间5月6日,阿斯利康宣布其BTK抑制剂阿可替尼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已在欧盟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治疗且不适合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成年患者。
哥伦比亚神秘金属球体引热议:科学家发现疑似外星技术痕迹 - 天天要闻

哥伦比亚神秘金属球体引热议:科学家发现疑似外星技术痕迹

2025年5月,哥伦比亚小镇布加的天空中曾出现一个以“非传统飞行轨迹”移动的球形物体,引发全球关注。当地人称其为“UFO”,而科学家通过对该物体的初步分析,发现其内部结构复杂且存在未知符号,进一步激发了关于“外星技术”的猜测。尽管官方尚未确认其来源,这一发现已在学术界和民间引发激烈讨论。今年3月,多名目击者...
标本“飞天”报告提速!深圳龙岗无人机医疗运输网月底全覆盖 - 天天要闻

标本“飞天”报告提速!深圳龙岗无人机医疗运输网月底全覆盖

5月8日,宝龙湾区未来科技园正式开园,标志着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又迈出了坚实一步。由龙岗中心医院与亚辉龙携手打造的 “低空物流 + 集团检验中心” 创新成果在开园仪式上惊艳亮相,成为全场焦点。据悉,5月下旬,“无人机运输社康标本”项目还将陆续开通7条航线,完成龙岗中心医院下属29个社康全覆盖。今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