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
为持续深耕我国植物微生物互作与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研究,助力行业科研水平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层级,全方位展示前沿性的科研突破与实践成果。激发创新思维活力,为植物微生物互作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汇聚全新智慧动能。经组委会研究,第二届全国植物微生物互作与生态环境效应研讨会将于2025年4月25日-27 日在青岛市举办。
在此,诚邀欢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同仁参会并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期待行业内专家学者齐聚青岛。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推动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新发展新未来,为植物微生物互作与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研究汇聚新的智慧力量!
一、会议形式:线下报告、线上同步(腾讯会议方式,有偿服务)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T2NSPM组委会
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交流学术网
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学术交流平台
中科农研(北京)农业技术研究院
农业生态智汇大讲堂
三、会议学术交流范围:
1.土壤-植物-微生物共生互作交叉研究与前沿动态;
2. 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
3.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理机制与作用研究;
4.植物-微生物互作与植物营养高效利用;
5.植物先天免疫与调控;
6.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7.植物-微生物及昆虫共生互作;
8.植物-生物互作与生态农业;
9. 土壤与植物互作及污染物迁移转化;
10.植物病毒与微生物互作。
四、拟邀嘉宾及讲者报告题目:
中国农业大学 左元梅 教授
报告: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和产品创新的解析:玉米/花生间作驱动植物-微生物协同促进铁营养的验证
左元梅,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微生物互作与养分高效、连作障碍消减的机制及其应用,新型功能性水溶肥和绿色智能肥料研发等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科技部863项目1项和“十二五”科技部支撑课题1项;主持和参加“十三五”和“十四五”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4项。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北京市、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主流期利发表文章80余篇,授权专利23项。其研究对通过绿色智能肥料研发促进土壤一植物健康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石培礼 研究员
1969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瑞士巴塞尔大学植物研究所和2008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高级研究学者。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现任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编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8部。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在植物生理生态学方面,主要研究高海拔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高山树线交错带生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生态系统生态学方面,主要开展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高寒草地的植被退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以及高海拔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张 莘 研究员
张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逆境(重金属、新污染物)胁迫下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以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过程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一项国际科学基金,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至今已在New Phytolois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主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担任《Journal of Fungi》客座编辑、《植物研究》青年编委。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山东农业大学 王群青 教授
王群青,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人,中共党员,农学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党支部副书记,植物病理学学硕导师组组长,植物病理系副系主任。2011年7月到2012年1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2月到2016年4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博士后。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优青、省重点研发等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以Plant Cell为代表的科技论文10余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1项。
研究方向
1. 疫霉菌效应子毒性功能机制研究;
2. 植物源绿色杀菌剂的开发及利用;
3. 土传真菌病害成灾规律与综合控制技术。
湖南农业科学院 刘勇 研究员
刘勇,1966年6月生,男,汉族,湖南省湘乡市人,植物保护专家,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植物病理学士学位,1998年获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应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防控农作物病虫害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光合细菌菌种库,鉴定了ALA、PSP、HSL等抗病活性成分,将光合细菌成功应用于农作物抗病促生和绿色生产,登记微生物新农药2个、微生物肥料9个,推动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植保学科科技进步。获发明专利43件;主持制定技术标准20项;在PLoS Pathogen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26篇;出版著作6部。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水稻病害绿色综合防控
(2)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北京师范大学 秦志伟 研究员
报告:Extracting Antibiotics and Herbicides from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Systems
博士毕业于英国阿伯丁大学,之后在英国久负盛名的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天然产物。2020年加入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担任文理学院院长助理,生物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医药的交叉,致力于开发新型生防菌、抗生素和除草剂等。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cience, 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Critical Reviews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2022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
河南农业大学 张学林 教授
报告:从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对N2O排放的影响
张学林,博士,教授。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科技小院专家;现任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河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省级专家。长期从事玉米生理生态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及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1部、著作2部;获批主编国家林业和草业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主持制定地方标准1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
宁波大学 羊 健 研究员
报告题目:RNA修饰在植物与病毒军备竞赛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小麦病毒病方向学科带头人。擅长领域:主要从事植物病毒与寄主的互作机理、抗病毒病微生物和小分子药剂的开发与利用、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等。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入选浙江省“知名专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 cell report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颁布国家行业技术标准1项,编写国家本科教材2部,现兼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张 涛 研究员
张涛,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及“天池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创新小组负责人。长期从事植物病原真菌和植物的互作及利用RNA沉默技术进行抗真菌病害应用研究,有着丰富的棉花黄萎病实验和基于跨界RNAi的黄萎病致病机理研究经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植物-真菌跨界抗病RNAi新途径”,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创建了“跨界RNAi介导的抗黄萎病陆地棉种质创新体系”。
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 J、Int J Biometeorol、Int J Mol Sci、Plant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 马 跃 教授
从事园艺植物的教学及果树学的科研和推广工作,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基础科研工作重点从果树(苹果、草莓)分子生物学、果树抗逆境分子育种方面开展抗逆作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推广科研主要是开发改良温室土壤环境的芽孢杆菌菌剂的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基金12项,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IF=13.26), 园艺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
山东农业大学 汪城墙 副教授
报告:多粘类芽孢杆菌SC2对作物的抗逆促生机制研究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系党支部书记。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理事长。2009年获得山东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山东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8年-2019年,美国莱斯大学(Rice)生物工程系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主要基于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展高效工程菌的构建、选育与高值化利用,以及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抗逆促生功能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目前已成功选育出高产乙醇、丁二醇、IAA、多粘菌素等产物的工程菌,揭示了多粘类芽孢杆菌等根际促生菌和玉米、小麦、番茄等作物的关键互作机制。
山东农业大学 刘海峰 副教授
报告:“百年常青”铜制剂:铜离子激活植物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刘海峰,博士,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6-2019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博士后,2019年9月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英国约翰应纳斯研究中心(JohnInnes Centre)访学。相关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于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授权专利1项。
主要研究方向:
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植物诱导抗病性
西南林业大学 王金华 副教授
王金华,博士,副教授,植物学、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石漠化、尾矿、干热河谷等极端环境中资源微生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探讨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筛选到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的优良促生抗逆菌株。
北京农学院 李虎臣 教授
报告:外生菌根继承丛枝菌根共生机制
李虎臣,山东聊城人,教授。200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7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瓦赫宁根大学、北京农学院林木分子设计与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青年研究员工作;2022年入职北京农学院,植物-微生物互作实验室学术骨干。
主要研究方向:根际共生、促生微生物提升果树抗逆的机制研究及应用。
长春科技学院医药学院副院长 孙孟琪 副研究员
报告:Microbial Interactions and Roles in Soil Fertility in Seasonal Freeze-Thaw Periods under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Strategies
孙孟琪,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吉林省高层次人才(D类),吉林省科技特派员,吉林省科创专员(科创副总)。现任长春科技学院医药学院副院长,兼任吉林省长白山野生资源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长白山生态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技协吉林浑江淫羊藿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会理事,吉林省土壤学会理事,吉林省药学会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延边野山参协会理事,关药博物馆特聘研究员,白山市委组织部专家,吉林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和污染降解过程中的功能研究;野生植物、菌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利用;中药材无公害栽培以及活性成分次生代谢产物筛选与鉴定等。 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专利9项;发表重点期刊(SCI/EI/中文核心)文章3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1个;参与编制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1项,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指导吉林省青创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事并获多项国家、省级奖项。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漆栋良 副教授
报告:长江中游水稻水氮高效耦合机制及其模式
漆栋良,男,1987年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农业水土环境及其调控研究。入选湖北省教育厅相关人才计划,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作物学会、湖北省农业工程学会会员。《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Field Crops Research》、《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The Crop Journal》、《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rrigation 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Agronomy Journal》、《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灌溉排水学报》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审稿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项目5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北省联合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及二区SCI收录12篇,EI收录11篇,CSCD收录16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孙 娜 助理研究员
报告:嫁接对番茄植株根际微生物菌群和镉有效性的影响
孙娜,博士,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18年获得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2020年以 “海外人才”形式加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北方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修复、设施蔬菜品质等相关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北京市项目10余项,参编书籍4本,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Microorganism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0余篇。
桂林理工大学 康艺 博士研究生
青岛农业大学 尹绪铮 硕士研究生
青岛农业大学 卜嫣茹 硕士研究生
青岛农业大学 王国琳 硕士研究生
更多报告正在邀请中......
五 、报告宣讲申请:
1. 我们欢迎国内专家学者参会并分享您的精彩学术报告(20分钟左右)。会议为您和您的团队提供最佳展示平台(申请截止时间:4 月15 日)。
2.为促进学术交流,分享最新科研动态,分享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各位同仁自荐或者推荐高质量报告(嘉宾)。
3.需要您提交个人照片(用于网络宣传)、个人介绍(用于介绍您)。注:研究生无需提交个人材料,直接按流程汇报PPT。
4.为鼓励广大学者积极参与报告分享,凡向本次会议申请报告宣讲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提供报告邀请函和给予报告证书鼓励!
六 、墙报展示:
墙报建议尺寸高120厘米,宽90厘米,自行印制带到会场(展架自备),会务组提供胶带贴于墙面或者提供场地供展架展示。
七 、会议时间地点与安排:
会议地点: 中国 青岛
报到时间:2025年4 月25 日(09:00-23:00)
会议时间:2025年4 月26 日全天会议
会议时间:2024年4 月27 日上午会议,下午自由交流
报到地点:青岛蓝鲸湾酒店(五四广场万象城店)
酒店地址:青岛市南区镇江南路9号乙
住宿标注:标间400左右含双早
大床房400左右含双早
住宿提示:1.如您住会议酒店可让会务组给您预留房间(会议价),也可以您自行通过网络预定其他酒店!2.组委会不提供拼房服务,如您需与他(她)人合住,请您自行联合或者协调,谢谢!
八 、会议费及报名:
1.会议采取在线报名或者填写回执、微信报名。不接受现场报名。
2. 会议费及标准:
4 月10 日前缴费:18 00元/人,研究生13 00元/人
4 月11 日后缴费:20 00元/人,研究生15 00元/人
注:注册费标准以付费日期为准,不以注册报名日期为准。
线上听报告1000元/人(有会议费发票,4月25日前完成付款)。
3.缴费方式:
(1 ).提前缴费:
银行转账汇款(注:提前电汇请注意附言:互作+姓名)
收款单位:中科农研(北京)农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辛安支行
账 号:0200 0058 0920 0168 172
(2 ).现场缴费:完成报名后,也可以现场刷公务卡(银行卡)或者微信支付。
4.发票领取:电子发票(普票,会后微信推送)。
九 、组委会联系方式:
负责事项:会务筹备、专家邀约、报告申请、参会咨询、住宿
收到报名消息后,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