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海底雨林”

2025年06月08日11:03:05 科学 1209

编者按: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海南,有这样一群人,在为守护这片“海底雨林”默默努力着,为海洋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6月8日,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人,了解他们与珊瑚礁生态保护的故事。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杰 摄影报道 张茂/图片编辑

2025年5月30日,傍晚的三亚湾正在退潮。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一处珊瑚修复试验基地海域,形态各异的珊瑚在清澈海水中若隐若现,长势喜人。这是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及其团队深耕多年的“海底雨林”一角。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25年5月30日,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一处珊瑚修复试验基地,陈宏(右)与助手将活体珊瑚固定于珊瑚苗圃架上。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25年5月30日,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一处珊瑚修复试验基地,陈宏(右)与助手,准备利用无人机将固定好的珊瑚苗圃架“空投”至目标海域。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25年5月30日,科研人员操控无人机将珊瑚苗圃架“空投”至目标海域。

岸边,陈宏与助手正将活体珊瑚苗固定在特制的苗圃架上。随后,他们用无人机慢慢吊起珊瑚苗圃架,精准“空投”至目标海域。

作为海南最早开展珊瑚种植的先行者之一,年近花甲的陈宏已投身海底“植树造林”三十多年,他的梦想是在海南岛四周海域,打造一片缤纷多姿的“海底雨林”。其间,他无数次深潜海底种植珊瑚,历经种种艰险,却从未放弃。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在海南的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等地,潜水员兼职当珊瑚礁环保员,常态化开展海底“护林”工作。图为2017年5月24日,分界洲岛的“海底护林员”潜入海底观察珊瑚的生长情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它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固海岸线、促进碳循环、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及捍卫海洋权益等方面举足轻重。然而,受气候变化、敌害生物暴发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全球珊瑚礁持续衰退。海南省是我国最主要的珊瑚礁分布区。近年来,海南一直坚持科学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17年5月25日,在海南分界洲岛海域,3名“海底护林员”在对珊瑚生长的环境进行海底垃圾清理及珊瑚断枝移植等工作。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高效的“蓝碳”捕获者,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还对全球气候调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为2017年5月1日,一片经过修复后的珊瑚礁,成为鱼类聚集栖息与繁衍后代的场所,呈现出勃勃生机。

如今,陈宏早已告别了孤身奋战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环保力量在海南正形成“千军万马”之势,彼此协同发力,共同守护“海底雨林”。

6月3日,在海南大学的实验室里,珊瑚礁生态学专家李秀保的科研团队正潜心研究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创新路径。这些年来,该团队成员足迹遍布海南岛四周海域及南沙西沙等,见证了海南在珊瑚保护与修复方面的快速发展。在海南的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等地,潜水员兼职当珊瑚礁环保员,常态化开展海底“护林”工作。这些特殊的“护林员”常年穿梭于斑斓海底,精心守护着海洋生物的家园。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24年7月4日,陈宏(左)和助手在该基地海域,对指状蔷薇珊瑚群落间的海水进行采样。目前,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已形成。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受气候变化、敌害生物暴发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全球珊瑚礁持续衰退。图为2024年7月4日,陈宏在一处已经死亡的石珊瑚上移植珊瑚苗,通过人工“种植”珊瑚,让其重焕生机。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代表着珊瑚礁的健康状态。图为2024年7月4日,科研人员通过采集珊瑚礁的伴生物种,来了解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

而随着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应用于珊瑚礁保护修复,科技力量正为这片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注入新活力。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爱民团队,使用水下机器人深入监测珊瑚健康状况,正计划利用卫星遥感大范围跟踪珊瑚礁面积与健康状况。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25年6月3日,在海南大学珊瑚礁生态修复创新实验室,科研人员正潜心研究珊瑚白化病。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2025年6月3日,在海南大学珊瑚礁生态修复创新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整理白化和健康的珊瑚样本,为后续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实验进行前期处理。

守护“海底雨林” - 天天要闻

大海退潮后,三亚湾近岸海域一大片珊瑚露出水面,长势良好。图为2024年7月4日,科研人员小心翼翼行走在礁体之间,观察珊瑚的生长情况。

多年来,海南坚持生态立省,将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置于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力争把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造成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而随着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底“植树造林者”,以智慧与汗水,为我国“蓝色国土”的可持续未来筑牢生态根基。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 天天要闻

月球盖房子有望就地取材

‍‍‍‌‍‍‌在月球盖房子,要从地球上运建材吗?长期留驻月球,饮用水也要地球“发货”、飞船“快递”吗?“不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测实验室时,记者从科研人员口中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月壤3D打印系统设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 天天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上新”!合肥绘制“未来产业图谱”新华社记者郭晨、班娟娟、姚远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