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2022年12月27日22:11:05 科学 1033

有关传感器的研究工作有很多,什么样的才能获得 Nature 的青睐?正在剑桥大学做博后研究的苏林,可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图 | 苏林(来源:苏林)


近日,他和读博时所在团队研发的活体生物电传感器终于正式公开,相关论文已被Nature 录用。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来源:Nature)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学“结合”出一款传感器


据介绍,针对环境污染物,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可以实现快速生物电传感检测。此前,生物传感领域内的响应信号,需要二次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程序分析和传输,这导致响应时间通常比较长。针对这一限制,该成果进行了优化和突破。


对于环境污染的监测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监测,一直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挑战。污染物质的释放往往是动态和瞬时性的,因此需要对可能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


传统方式一般通过定时定点取样,然后送回实验室利用大型仪器进行测试,在时效性上存在明显的劣势。


目前,结合生物传感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学界已经开发出了可在现场部署的生物传感器。但是,大部分传感监测输出的信号都是视觉信号,比如颜色的变化和发光等。


尽管部分生物电传感器可以利用改造后的电活性微生物,对特定物质进行识别并直接输出电信号。然而,这些传感器都依赖基因的转录调节,检测过程中需要历经从 DNA 转录成 m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故其响应时间一般在 30 分钟甚至更久。


另外,水体中富含着各类化学物质,也时刻会发生环境条件的变化,比如温度、pH、水速、含氧量等。这些往往会对传感器信号造成干扰,致使信噪比降低、以及响应时间被拖长。


而此次研究结合合成生物学、电化学材料科学等,让监测目标污染物的时间被缩至三分钟,并能直接输出电传感信号。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来源:Nature)


其主要包括以下三项突破:


第一,该团队构建了一条来自四种不同生物、横跨两个不同生物域的氧化还原酶所组成的人造电子传递通路,实现了对于目标物质的识别、信息传递、以及对于监测过程的能量供应。


第二,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开关,来对电子传递过程进行控制,响应时间短,非常适合对环境中的瞬时污染物排放进行持续监测。


第三,课题组利用水凝胶材料和导电纳米颗粒,对改造后的微生物进行封装,在防止微生物逃逸到环境中的同时,还提升了传感信号的信噪比。


可以说,这款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在很多领域都具备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环境监测方面。而且,在传感通路的设计上,课题组采用了模块化构思,因此理论上每个模块都能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设计。


另外,智慧农业、助力工业废物处理和水安全、甚至远洋深海资源探测上,这款传感器都能发挥作用。


对于本次研究,一位评审专家表示:“在过去 20 年里,已有大量利用生物作为传感器的先例(例如植物在爆炸物的存在下改变颜色等),但它们存在通过生物感知产生视觉或电信号所需时间较长的限制。本文作者将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电化学进行结合,实现了待测物的传感监测。总的来说,该成果对分析化学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将引起人们对于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兴趣。”


还有审稿人表示:“该工作对以往的生物电传感体系进行了大幅改进,并验证了将基于全细胞的生物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的延迟。”


近日,相关论文以《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生物电子传感》(Real-time bioelectronic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为题发表在 Nature 上 [1]。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科学系约书亚·阿特金森(Joshua T. Atkinson)博士、苏林博士是共同一作,莱斯大学生物工程系乔纳森·席尔伯格(Jonathan J. Silberg)教授、以及莱斯大学生物科学系卡罗琳·阿霍-富兰克林(Caroline M. Ajo-Franklin)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We got a 4HT sensor”


据介绍,此次课题的最早构思源自于 2015 年“合成生物学:工程、进化与设计”(Synthetic Biology: Engineering, Evolution & Design)大会[2]。


这分别涉及到两位人物:Caroline 教授课题组的摩西·巴鲁克(Moshe Baruch)博士、以及Silberg 教授课题组的乔什·阿特金森(Josh Atkinson)博士。


两人的姓氏分别以 B 和 A 开头,当时两位博士的演讲海报排在最前面,并恰巧被安排在一起。


Caroline 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微生物的电信号输出,而 Silberg 课题组主要研究铁氧化还原蛋白的功能和蛋白质开关的构建,这分别对应了本次论文中的信号输出模块和信号输入模块。


于是,Moshe 和 Josh 看到彼此的工作之后一拍即合,并表示:“We need to get together and talk about this!”


之后,两支课题组建立联系并决定合作,半年后他们获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的资助。


苏林则于 2016 年秋季加入Caroline 课题组,一开始他接手的是另一个课题。


2017 年夏季,苏林的第一个项目基本完工之后,正好 Moshe 的博后职位快要结束。


“这时,我的导师 Caroline 和 Moshe 找我来参与电传感的课题。与 Silberg 教授课题组的 Josh 等人合作。项目推进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我跟 Josh 也因此不得不延期各自的博士答辩。”苏林说。


由于他们设计的传感通路实在是太过复杂,在三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研究团队都在不停地构建工程菌、验证、失败、再重新构建,如此往复。


期间最大的挑战在于,有好几次检测了到传感信号,但是兴奋之后仔细分析发现是假阳性、或者对照组设计的不够严谨,这时只好推翻再来。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来源:Nature)


2020 年下半年,实验开始迎来起色。Josh 把蛋白开关部分进行了升级改造,测试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再后来,Xu Zhang 博士的加入,帮忙解决了不少技术难点,也让实验进展更加顺利。2020 年 11 月底,我给两位教授以及 Josh 发了封邮件,邮件的 title 是 ‘We got a 4HT sensor’,4HT 就是我们目标污染物(4-hydroxytamoxifen)的缩写。一般来说,在邮件结尾使用‘Cheers’的机会并不多,由此足见当时的激动。”苏林说。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图 | 苏林当时发的邮件(来源:苏林)


项目的后续推进变得则越来越顺,2021 年 2 月他们完成了核心数据的最后一个实验。之后大家开始分工撰写手稿。


苏林表示:“不停地失败并坚持的过程就挺难忘的,还有 Nature 的发表周期太长了非常折磨人。”


不过有意思的是,随着项目的推进也发生了一些地理意义上的人员变动。苏林继续说道:“2018 年,Josh 拿到美国能源部的奖学金,得以让他从休斯顿飞到伯克利跟我们一起做了大半年的实验;2019 年,Caroline 教授拿到莱斯大学的 offer 和德州的 funding,于是我们实验室从伯克利搬到休斯顿;2020 年,Josh 毕业之后去南加州大学做博后,中途暑假又飞回来继续帮忙做实验,还在我家的沙发上睡了一个多月。”


期间,苏林跟 Josh 也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他教苏林合成生物学的实验,苏林教他电化学。同时,他俩还是上下楼的邻居。那时,苏林经常端着中式料理下楼去找 Josh 喝酒,Josh 则提供德州风味的烧烤、甜品和两只可爱的猫。


看得出来,即便已在国外生活数年之久,苏林依然保留着地道的中国饮食习惯。而他也表示:“回国工作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之一。”


中国研发活体生物电传感器,将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监测 - 天天要闻

图 | 苏林(来源:苏林)


出生于江西鹰潭的苏林,其本科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他说:“大二暑假时跟朋友一起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当时好像是南农的第一届),研究是真菌孢子对杂草的治理,可以算是我最早的科研经历了。”


之后考研到东南大学生物物理专业读硕,导师是付德刚教授。当时研究的课题是纳米材料对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的促进作用。


“硕士毕业后继续在付老师组里读博,专业方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纳米生物器件。博士期间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交流去了当时在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Caroline课题组学习合成生物学。博士论文的课题最终确定在利用合成生物学编辑微生物的电子传递,并将其应用在微生物电传感方面。”他说。


博士毕业之后,苏林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欧文·赖斯纳(Erwin Reisner)教授课题组研究人工光合作用,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构建微生物-纳米材料的生物复合体,来实现光能的转换和二氧化碳的还原[2]。


其表示:“我目前在剑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且很幸运地获得了英国 Leverhulme Trust 和剑桥三一学院 Isaac Newton Trust 提供的三年早期职业研究员奖学金(Early Career Fellowships)。在此之后,我打算申请教职,并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我预计在 2024 年左右开始关注招聘启事并与国内的用人单位联系。”


参考资料:

1.Atkinson, J.T., Su, L., Zhang, X. et al. Real-time bioelectronic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Nature 611, 548–553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356-y

2.RICE NEWS: Bacterial sensors send a jolt of electricity when triggered. https://news.rice.edu/news/2022/bacterial-sensors-send-jolt-electricity-when-triggered

3.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ucy Cavendish College, Dr Lin Su. https://www.lucy.cam.ac.uk/fellows/dr-lin-su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来源:广西台新闻910】近期,阳朔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桂林漓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 天天要闻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 天天要闻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献给003号坠机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摄山里的纪念仪式简简单单,从山下带上来的一束白玫瑰,分给王健、杨立群和其他队员,在曾经因飞机坠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们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洁白,山林翠绿,经过80年的自然修复,那个“巨坑”已经宛如平地,难以辨认。巨坑近旁,山势陡然下陷,形成一道...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 天天要闻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2006年6月15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有人在平利县的交通局家属院中发现了一只不明身份的野生动物。
流言|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转衰老,永葆青春? - 天天要闻

流言|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转衰老,永葆青春?

流言:注射端粒酶基因可逆转衰老,永葆青春。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每次细胞分裂时它都会缩短,当端粒变得过短时,细胞会进入衰老或凋亡状态。端粒酶是一种可以延长端粒的酶,它在某些细胞(如干细胞、癌细胞)中活性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