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2022年12月26日21:15:19 科学 1124


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文丨李月亮 静女夭夭

每晚八点半 陪你看世间


越来越多的讣告,越来越满的医院,越来越冷清的大街……

这段时间,我们好像集体陷入了艰难和狼狈。

这一轮不是疫情高峰,是疫情海啸。


01

讣告越来越多


昨天看到一个消息:5天走了13位院士。

要知道,中国的院士总共只有一千多位。

但是12月21日-25日这5天,就走了13位。

都是国之栋梁,都是学界响当当的权威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92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91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96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顾真安,86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野生动物学专家——马建章,86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卢强,86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 张友尚,97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蒋华良,57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90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高温气体动力学家——吴承康,93岁。

...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接二连三的讣告,真是看得人难过和心惊。

虽然每年可能都会有院士离世,但是短时间内像这样集中,好像还是第一次。

要知道,去年的12月,一整个月里去世的院士是两位。

2021年全年,是28位。

而最近的5天,离世的院士就接近去年的一半了。

而除了院士,北大清华的官网公告页,讣告也是有点密集。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个月内逝世的清北退休人员,就有35名之多。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最近的热搜榜中,很多也是关于知名人士去世的消息。

这些名人的讣告中,虽然很多都是说“因病抢救无效”。

但在这个特殊时期,很难不让人联系到“新冠感染”。

这几天,因为感染新冠去世的人,也确实不少。

还有长沙的一位年轻设计师,刚刚毕业两年多。

感染新冠发烧后,在家单独一个房间隔离。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家人去看他时,发现人已经离世了。

医生初步判定,可能是因为发烧惊厥,趴着睡觉,导致窒息身亡。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四川有位90后博士,感染新冠后担心老婆孩子被传染,也是‬独自一人隔离,高烧惊厥不幸去世。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很多网友也都留言,说自己的亲人,因为感染新冠去世了。

多是有基础病的老人。

和这些消息映衬的,是前天广州殡仪馆发的一条公告。

说得很隐晦。

意思是现在业务量比较大,虽然接运尸体还没问题,但如果想举办告别仪式之类的,至少要排到半个月以后了。

背后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猜到。



02

街上冷冷清清


一方面是逝者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是街上日渐冷清。

现在很多地方,大街上简直比封控的时候还冷清。

这是12月21日,苏州一条本来很繁华的大街。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之前川流不息的商场,也冷冷清清。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还有长春的一家商场。

据说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两点,只有四小时。

但看看这种只见店员不见顾客的情景,感觉四个小时也有点长了。


眼下, “非必要不出门”好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因为“一部分人在家38.5℃。一部分在家伺候38.5℃。 还有一部分人,买完药在家等38.5℃。”

有家饭馆老板,原以为放开后生意会好起来。

后来他发现,以前封控的时候顾客还少。

而且以前是没顾客,现在是连员工都没了——都阳了。

到最后,他自己也阳了,不得不回家休息。


03

医院越来越满


大街上冷冷清清,医院可是忙坏了,尤其发热门诊

上海发热门诊就已经迎来了第一波高峰。

有网友说,排了四五个小时的队,最后只分到了两粒布洛芬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浙江金华,有家诊所从白天到晚上全部爆满。

由于感染后去输液的人太多,诊所不得不在门口摆放了塑料凳,拉起晾衣绳。

有些感染的人就这样顶着寒风坐在墙边输液。

本来身体就不舒服,还要在外边吹着冷风输液,真心不易。


病人不易,医护更不易。

有医生说,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

就算中午不吃饭,穿脱衣服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还是有看不完的病人。

很多医护都是一边输着液,一边坚持照顾患者。

有医生直言,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之前河南已经决定,至明年3月底之前,全省的医生护士取消节假日。

很多城市的医院,也都在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返救治一线。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另一边,120也是昼夜奔忙。

由于疫情原因,太原市120急救电话日呼叫量激增。

一天平均打进4000多次电话,暴增了四五倍。

他们实在接不过来,只好呼吁“非必要不拨打120”。

城市的医院挤,农村医务室也挤。

云南昭通永善县一家乡镇卫生院,平时每天只有不到10个人就诊,现在天天100多人。

口服的退烧药已经没有了,只剩下针剂。

轻症的患者,只能自己找渠道买药。


武汉有位网友家住农村,发烧后本想去大医院看看。

到了市区医院,由于发热门诊人太多,排了两个多小时也没看上病。

她只能返回家,去村医务室输液治疗。

但到了才发现,村医务室里,也挤满了人。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05

各行各业

都被“阳”困扰


随着感染人数激增,很多行业都特别受影响。

比如快递小哥。

很多人现在不敢出门,需要什么东西,就直接网购。

但这个时候,快递小哥阳的也越来越多了。

所以,很多人吐槽,自己的快递“躺”在网点半个月了,一动不动。

甚至有人网购了退烧药,自己都转阴了,药还没收到呢。

前两天,有记者对北京几处快递网点进行了调查。

发现因为快递人手不够,很多快递都积压在网点。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和快递行业差不多,外卖小哥也越来越紧缺。

最近很多人都发现,外卖来的越来越慢了。

以前点个外卖,半小时就能送到,现在可能一个半小时了还在路上。

有个外卖小哥,已经发高烧39.8℃了,还在坚持送餐。

结果送完最后一单,就栽倒在小区门口。

5天痛失13位院士,他们最终还是倒在了2022 - 天天要闻


06

这一关,迟早要过


这段时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要经历种种的艰难和狼狈。

有人发烧了买不到退烧药。

有人全家齐刷刷病倒,谁也照顾不了谁。

有的孩子连续三天烧到40度。

有的老人整天呕吐,不知如何是好……

眼下的种种状况,都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有人开始恐慌,开始质疑:

为什么放开之后,一切好像更糟了?

那些吵着闹着要“放开”的人,现在你们满意了?

于是“封控派”和“放开派”又开始吵架。

其实没必要。

我们得承认,这段时间,的确是痛苦的。

但是我们更得知道,这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在全世界几乎都放开了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一直动态清零,就意味着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封控一阵子。

反反复复地核酸、隔离、上网课、囤东西、不敢出行……没完没了。

那看不到头的日子,你真的想一直熬下去吗?

而且这次我们也见识了,这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有多强。

一扑棱就是一大片。

简简单单的封控,已经防不住了。

如果不放开,清零的代价一定会越来越大,大到我们无法承受。

所以,总是要放开的。

这一道难关,我们迟早要过。

而放开,就必然面对一次集体的冲击,集体的痛苦。

大半年前我就写过,新冠疫情的残酷就在于,它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选项。

清零和放开,可能一个是刀山,一个是火海。

清零是没完没了的阵痛。

放开是集体感染的剧痛。

选哪个,都是痛。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权衡利弊,选择那条痛苦相对轻一点的路。

现在看来,奥密克戎的毒性稳定了下来,已经一年多都没有明显的变异了。

我们很难再寄期望于它会在短时间内,变得更弱,让我们更轻松地接受。

那就长痛不如短痛,早点直面吧。

眼下虽然千难万险,但熬过这一段日子,社会才能慢慢恢复常态,我们才能真的走出疫情阴霾。

你看国外现在那些热闹欢喜,那些花团锦簇,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早去闯了“放开”这一关。

而他们的代价,也都是巨大的。

超过一千万个生命,在那个至暗时刻永远地倒下了。

然后才有了现在的正常和繁荣。

而我们要想恢复常态,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面对放开的冲击。

但是,那些抱怨“白白防控了三年”的人。

我也想提醒一下,三年前的原始毒株,病死率至少是2%。

如果那时候没有我们的极力防控,让它像今天这样传开,会死多少人?

50个人里面,就至少死掉一个。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亲朋好友里,可能都会有一个人死于新冠。

可不可怕?

现在奥密克戎的毒性已经比原始毒株下降了100倍。

但我们感染之后,依然可能烧到昏天黑地,疼到呼天喊地。

如果这毒力再强100倍,你敢想象吗?

这一次我们直面奥密克戎,有很多人没扛住。

令人痛惜和哀伤。

但是,如果三年前就放开,他们能扛得住吗?

所以,不要怀疑我们这三年封控的意义。

虽然很多事情,没有做到完美。

但我们的确保护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生命。

那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甚至我们自己。

纵使代价很大,也是值得。

而眼下,我们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新的路口。

也走到了疫情以来,我们可能最黑暗的时刻。

几亿人一起发烧的局面,必然很痛苦,也很狼狈。

但既然是必须直面的,那我们就打起精神,跟这个小病毒拼一回。

别丧,也别怕,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有几点提醒:

1.这病毒不是90%无症状,大家千万不要大意,感染之后至少半个月不要劳累,不要受凉,好好休养。

2.这段时间,多去了解相关常识。好好学习,用知识保护自己和家人。

3.非必要不去发热门诊,非必要不打120。

4.不是特别必要的话,也暂缓网购,让快递小哥把有限的精力,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5.这个时期,人更容易遇到难处。大家尽量互帮互助,认识的不认识的,谁有困难,大家都尽量搭把手。

疫情这条大河,我们趟到了水最深浪最急的时候。

咱们不要怕,紧紧拉起手,一起过难关。

天很快就会亮的。

点亮【赞】+【在看】,愿你我都平安过关。

#出现这几个症状可能正在转重症#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西安突然狂风暴雨闪电,网民说他拍到了龙!专家回应: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闻

西安突然狂风暴雨闪电,网民说他拍到了龙!专家回应: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风雷暴突袭古城,多名网友称“天上游龙飞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雷雨突袭。随着夜色降临,原本平静的天空突然响起一连串震耳欲聋的雷鸣,电闪如昼、狂风呼啸,有人形容那场景仿佛酒吧蹦迪现场,天空中不时炸出白光,让整座城市在一瞬间被照亮。然而,就在这场雷暴中,多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万物皆大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万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 —— 属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已经来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五一劳动节的遐想 - 天天要闻

五一劳动节的遐想

五一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总是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对于我而言,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脑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领域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回顾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汗水与收获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
立即远离!带孩子去海边玩 千万别碰这种“塑料袋”! - 天天要闻

立即远离!带孩子去海边玩 千万别碰这种“塑料袋”!

想必这个“五一”假期不少人会选择去海边游玩如果在海边看到这样的“塑料袋”漂浮在海水里的这种——看起来特别像“塑料袋”的水母!千万别碰!近期,就有游客在广东深圳大梅沙海域发现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提醒:不要去触碰!
针对网传简历,科学家颜宁发文回应:缺乏常识! - 天天要闻

针对网传简历,科学家颜宁发文回应:缺乏常识!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通过其微博账号@nyouyou发布声明,打假网传简历。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请微博辟谣尽快清理相关信息。据了解,此类虚假简历最早于2023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对...
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太空生活传言大揭秘 - 天天要闻

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太空生活传言大揭秘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李鑫 摄2025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国空间站上,航天员们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众对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总是充满好奇,比如,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不穿航天服进入...
五四青年节 | 从“拆家顽童”到“机器人工程师”,“05”后大学生带“小巨人”跑上马拉松 - 天天要闻

五四青年节 | 从“拆家顽童”到“机器人工程师”,“05”后大学生带“小巨人”跑上马拉松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个头虽小却气势满满,身着酷炫银蓝拼色套装,“E人”属性拉满频频转头挥手……最近,一场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在一群形态画风各异的“钢铁选手”中,0.75米的“0306小巨人”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拍照打卡,直播平台上也涌现着“萌萌哒”“太可爱了”的评价。...
立即远离!外出遇到这种“塑料袋”别碰,有毒! - 天天要闻

立即远离!外出遇到这种“塑料袋”别碰,有毒!

想必这个五一假期不少人会选择去海边游玩近期各地进入升温通道如果在海边看到这样的千万别捡!当地时间2024年3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半月湾,沙丘海滩上的蓝色水母。数百万奇异的蓝色水母被冲上太平洋海岸的海滩↑近期,就有游客在广东深圳大梅沙海
气象部门回应西安雷雨夜不明飞行物 - 天天要闻

气象部门回应西安雷雨夜不明飞行物

5月4日,“西安现不明飞行物”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热榜:称5月2日西安雷雨夜空现条状不明物,多名网友拍到黑影疾速掠过夜空,有目击者称像龙一样盘旋,至少有“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