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科学家找到了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

2022年12月24日21:05:06 科学 1180
【Science子刊】科学家找到了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 - 天天要闻【Science子刊】科学家找到了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 - 天天要闻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Mia

导读:SARS-CoV-2会引起嗅觉改变,包括完全丧失嗅觉。尽管嗅觉变化通常是暂时的,但仍有许多COVID-19患者表现出持续数月至数年的嗅觉功能障碍。动物和人体尸检研究已经提出了导致急性嗅觉丧失的机制,但目前尚不清楚SARS-CoV-2是如何导致一部分患者长期丧失嗅觉的。

近日,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题为“Scientists find key reason why loss of smell occurs in long COVID-19”的研究报告,提出一些人在新冠肺炎后无法恢复嗅觉的原因与免疫系统对嗅觉神经细胞的持续攻击以及这些细胞数量的相关下降有关。此外,在关注嗅觉丧失的同时,这一研究也揭示了包括全身疲劳、呼吸短促和脑雾在内的其他COVID-19长期症状的潜在原因,表明这些症状可能是由类似的生物机制引发的。

【Science子刊】科学家找到了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 - 天天要闻

DOI: 10.1126/scitranslmed.add0484

研究背景

01

有相当数量的COVID-19患者会出现嗅觉丧失,一部分患者甚至在康复后仍表现出持续数月至数年的嗅觉功能障碍。科学家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嗅觉感觉神经元的瞬时基因表达变化、纤毛周围黏液层特征的改变以及炎症是导致急性嗅觉丧失的原因。在大多数嗅觉丧失患者中,在体内病毒清除后,正常的上皮修复过程会重建支撑细胞群(以及任何偶然受损的神经元),从而恢复嗅觉功能。

然而,对于长期嗅觉丧失的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杜克大学的这项研究对患有长期嗅觉功能障碍的 COVID-19 急性后遗症(PASC)患者的嗅觉组织进行了直接检查。

Covid -19后长期嗅觉丧失的机制

02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24个活组织检查中收集的嗅觉上皮样本,其中包括9名在COVID-19后长期嗅觉丧失的患者、一个非新冠患者对照组、一个新冠无嗅觉丧失患者对照组。研究人员观察到长期嗅觉丧失的新冠患者黏膜中广泛浸润CD45+免疫细胞,但均未在对照组中发现。此外,通过CD3表达鉴定的T细胞似乎在PASC样本中分布更广,其中许多T细胞定位于上皮细胞本身的上层,而在对照组中T细胞主要分布于深层间质。

研究人员进一步使用scRNA-seq进行嗅觉活检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嗅觉丧失的患者活组织检查显示出更少的嗅觉感觉神经元,以及免疫细胞群发生了变化。其中,一种表达炎症细胞因子干扰素-γ的γδ T细胞发生弥漫性浸润。此外,骨髓细胞群组成转变,包括CD207 + 树突状细胞富集,抗炎 M2 巨噬细胞耗竭。这些活检样本虽然没有检测到SARS-CoV-2 的RNA或蛋白质,但嗅觉上皮屏障支持细胞(称为支持细胞)中的基因表达似乎反映了对持续炎症信号的反应,伴随而来的是相对于嗅觉上皮支持细胞的嗅觉感觉神经元数量的减少。

这些发现表明,在SARS-CoV-2从组织中消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T细胞介导的炎症仍然存在于嗅觉上皮中,这表明了covid -19后长期嗅觉丧失的机制

研究意义

03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提供的机制见解提示了潜在的新的治疗策略。例如,选择性阻断局部促炎免疫细胞或直接抑制特定的信号节点可能会干扰这种破坏嗅觉上皮稳态或修复的环路。此外,嗅上皮的位置易于局部局部药物输送,这可能提供了一种手段,以避免系统或脱靶效应的新治疗药物。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d0484#sec-3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点击参与《我的2022》

【Science子刊】科学家找到了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 - 天天要闻

推荐·直播/活动

12月21日 10:00-11:30 线上

创新的人甲基化组组合助力癌症研究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 天天要闻

【微科普】莫要一谈辐射就“色变”,正确看待这把“双刃剑”!

Q辐射具有两面性!“快把WiFi关了,有辐射!”“电脑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辐射!”“孕妇必须穿防辐射服!”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众对辐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惧。然而,科学真相往往颠覆认知。恐惧:混淆与误解公众对辐射的深度误解和过度恐慌,常因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辐射类型: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 天天要闻

宁德时代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近日,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等主体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已由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这场纠纷因两家企业在587Ah储能电池标准领域的竞争引发行业关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储能港股IPO关键期,其上市进程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 天天要闻

发力太空计算!千亿巨头大动作

【导读】中科曙光拟与中科星图共同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中国基金报记者 卢鸰太空计算正成为新的战略新兴技术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图7月8日晚公告称,双方当日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将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落地、构建中国太空计算产业新生态,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太空算力服务...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 天天要闻

专家分析台风“丹娜丝”三个特点 登陆后影响时间或拉长

中国蓝新闻 浙江之声记者 徐欣悦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今天13时中心位于温州偏东方向约118公里的海面上,预计将于今天傍晚到夜间在台州到宁德一带沿海登陆。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胡尧文介绍,目前看,尽管台风强度不强,但有三个特点要特别关注:一是路径罕见,作为第一个从南海穿过台湾海峡再可能登陆浙...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 天天要闻

“泰山奖”得主卢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卢煜明被认为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下一个中国科学家”。撰文丨凌 骏责编丨汪 航近日,欧洲科学院官网在线更新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在列。卢煜明院士是全球无创产检技术的奠基人,他耗时22年开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个国家落地应用,每年为全球孕妇...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 天天要闻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院士相聚上海,预测未来50年科学发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上海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认为,AlphaFold(阿尔法折叠)人工智能系统的问世,改变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