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蝙蝠葛”,长得怪,价值高,如今少有人知

2022年12月03日22:30:03 科学 1373

植物界总能刷新我们的认知!大自然孕育的花草树木实在太多了,什么奇形怪状的都有,在山林沟壑中就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要是我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就能辨别出那些有我们有益的植物,今天老邪要说的“蝙蝠葛”就对我们有好处了,它也是植物类的药材,虽然长得很怪异,但价值不低,现在认识这种植物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野生植物“蝙蝠葛”,长得怪,价值高,如今少有人知 - 天天要闻

朋友们看见这名字可能以为是某种动物,实则不然,它只是借助着动物的特点来突出自身的特色,好让人们牢记,蝙蝠葛做到了,它会给人思考:是蝙蝠还是野葛?从而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叶子如同蝙蝠展翅‬

蝙蝠葛是防己科的一种植物,和野葛一样为藤本植物,它的根状茎是较为标准的圆形,又细又长,断面是黄白色,与茎相依的叶子就很有特色了,只要记住叶子的特点,蝙蝠葛识别起来就不难。

野生植物“蝙蝠葛”,长得怪,价值高,如今少有人知 - 天天要闻

蝙蝠葛的叶子为甚圆形或者是心脏形,叶盾状着生,边缘有浅裂,背面苍白色,有5到7条掌状脉,特别像是蝙蝠展开翅膀后的样子,要说到这种植物和蝙蝠之间的联系,那也就只能是这一点了。

‬蝙蝠葛核果像葡萄

说到蝙蝠葛的怪,还得说到它的核果(即果实),其果实似葡萄却不如葡萄圆润,为肾圆形,直径为1厘米左右,成熟后变为黑紫色,蝙蝠葛和葡萄没有关联,却有着类似的果实,真的很神奇。

野生植物“蝙蝠葛”,长得怪,价值高,如今少有人知 - 天天要闻

‬蝙蝠葛作药材使用

蝙蝠葛的价值体现在药用方面,老邪翻了植物学和药植志的书籍,发现里面却是有蝙蝠葛这种植物,蝙蝠葛的根以及根状茎都能入药,中药学里的“北豆根”就源于蝙蝠葛了,它也是北豆根片的原料,在民间还有黄条香、黄根、汉防己等‬别称‬,由于‬这种‬药材‬本身‬有小毒‬,现在‬用起来‬也是‬很谨慎的‬,比‬一般的那些‬‬药材‬要‬讲究‬得‬多了‬‬。

野生植物“蝙蝠葛”,长得怪,价值高,如今少有人知 - 天天要闻

北豆根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等等,蝙蝠葛在野外就有分布,生长于山地林缘、沟谷中,或是缠绕于树冠至上,不得不说的是,它慢慢被淡忘,因为药材名和植物名相差悬殊,可能人们会记住这种长得奇怪的植物,却很难把蝙蝠葛和北豆根联系到一起,所以认识它的人很少,但在中药界,蝙蝠葛却一直默默服务于人类,你认识这种植物吗?

#中国地道风物##三农小分队##三农观察日记#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 天天要闻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我是通风安全,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一通三防】与【安全管理】干货。一、充填设备及工艺材料施工采用的设备主要有气动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艺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 天天要闻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长光卫星智慧农业农村综合指挥平台界面。 长光卫星供图李岩在加工反射镜。 本报记者 刘以晴摄“吉林一号”宽幅卫星总装现场。 长光卫星供图“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 天天要闻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我们都知道医学研究方案设计耗时又耗力?面对复杂的实验逻辑和文献海量信息,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呢?我想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吧!那今天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福了,本文结合梅斯医学资深研究员张磊博士直播干货,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标、优化实验设计,文末还附赠工具试用入口!【研究方案设计的前置知...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常温常压下,氢以气体状态存在。高压下,氢结晶为固体。而超高压下固体氢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谜。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用X射线纳米探针首次“看见”固体氢的复杂晶体结构。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 天天要闻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上海多云到阴,下午起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22~29℃§今日关注“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 天天要闻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