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一饿更长寿?美科学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顿多活28%

2022年11月02日18:06:30 科学 1297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早已在中国人的常识中根深蒂固,最近,一项外国小白鼠实验结果显示:饿肚子实验鼠的平均寿命竟比每日按时三餐的实验鼠平均寿命长28%。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顶级杂志《Science》上,传到国内,爱吃的中国人震惊了:一天只吃一顿饭反而更长寿?

饿一饿更长寿?美科学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顿多活28% - 天天要闻

01 饿一饿更长寿?

一般在谈到“节食”时,人们会联想到“减肥”,而其又常被认为是不甚健康的减重方式之一,很难与“长寿”挂钩。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便围绕“节食”主导进行了一项小鼠实验。实验中,科学家们将实验小鼠分为两组,一天只为实验组提供一次食物,对照组则正常每日三次饮食,且所提供食物的总热量都相同。

半期实验下来,科学家发现实验组小鼠不仅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弱,而且那些因为年龄增长而堆积的老衰基因也得到正向改变,整体存活时间延长近11%。若将实验组饭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三成,并继续保持一天一顿,存活期拉长数据更是达到惊人的2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中国人目前预期寿命为77.4岁。如果近1/3的寿命延长能够实现,百岁人生或将可期。这一惊人结果更在国内引发讨论。不过,因其实验对象为小鼠,多名专家医师发声质疑,认为其缺乏人体临床证据而不可轻信对其他动物有适用性。

今年2月,耶鲁大学采取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相同的实验设计,首次进行了人体临床实验。结果发现,如果每日进食量减少14%,同样呈现28%的老衰逆转结果。此项实验从纸面理论上进一步证实“饿一饿更长寿”这一结论,国内外许多对抗衰需求较高的名人也开始采用这种一天一顿的饮食方式。

02 有人成功了吗?

即使有顶级科研机构研究支撑,“一天只吃一顿”仍与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不符,对外国研究持怀疑态度者仍有之。

率先开始亲身尝试的名人中,其中就有被称为“抗衰教父”的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大卫·新克莱。

饿一饿更长寿?美科学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顿多活28% - 天天要闻

他因2013年带领团队发现了NAD+分子的抗衰效果而知名,该分子在实验中被证实能够使动物细胞中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生一定程度的老衰逆转。大卫教授也因此项研究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

大卫教授在公开场合多次向媒体透露:作为研究者,自己和家人均在服用NAD+分子为核心成分的“若返”类胶囊,配合自己的“轻断食谱”对抗衰老。他把饮食控制在一天一顿,并补充大量补剂,为的是提高营养成分的摄入效率,并平衡机体的总摄入热量。

他常常在推特上分享个人“年轻心得”,起初,评论数仅有几十条。但当他出现在媒体面前时,人们惊奇地发现,50岁的大卫仍然黑发浓密,且根据常规血液和基因测试,他的生理年龄仅31.4岁。

媒体也对其家人投入大量关注。大卫的父亲如今80岁高龄,每天同样服用“若返”类分子胶囊,常常与年轻人一起参与漂流、登山等高体力消耗的运动。

饿一饿更长寿?美科学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顿多活28% - 天天要闻

这一家人的尝试被视为“成功年轻”的例子,许多网友开始参照大卫的食谱,并在推特上参与每日打卡。有媒体猜测他的抗衰成果与“若返”类抗衰补剂的大量服用不无关系,在接受澳媒《The Monthly》采访后,这类补剂逐渐在抗衰市场上走俏。

03 专家:盲目节食不可取

也不尽是正面的例子。

此前,有新闻报道00后山东女生因节食饿出脂肪肝,尽管其节食原因是为减肥,但不科学的节食方式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对生命的质量也会有较深远的影响。

饿一饿更长寿?美科学家:是真的!一天只吃一顿多活28% - 天天要闻

另一方面,大卫与其家人的抗衰成果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复制。除了严格的节食安排以及服用大量补品以外,大卫教授的生活作息规律,也投入大量时间参与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若返”类抗衰补剂价格较高,一瓶价格上千元,目前受众更多是富人阶层。

对于“节食更长寿”这一结论,专家认为,一天摄入多少量的食物、安排几顿饭,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体重、年龄等因素综合而定。即使寿命的确能通过节食延长,也存在带病生存年数增加的风险,“延寿前提是健康,盲目节食不可取”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长,不负骄阳 - 天天要闻

今日小暑丨向夏生长,不负骄阳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我们迎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标志着盛夏的登场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启“蒸煮模式”这一时节,暑气蒸腾全国从南到北,正是荷花竞相盛放之时偶有清风拂过,满塘荷香给炎热的夏季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 天天要闻

享年94岁!哈工大教授严家騄逝世,讣告: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重大损失

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工专业创始人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家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4岁。严家騄同志1931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进入哈工大读研,1985年任教授。历任哈工大热工教研室主任、工程热物理研究室主任。曾...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 天天要闻

“丹娜丝”逐渐向浙江台州至福建宁德一带沿海靠近 福建北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 2.5 到 3.5 米的大浪

今年第 4 号台风 “丹娜丝”备受关注。最新消息显示,截至 7 月 7 日 17时,“丹娜丝” 为热带风暴级,台风中心位于距离浙江省温岭市偏南方向约 190公里的东海西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9 级(23 米 / 秒,约 83 公里 / 小时)。“丹娜丝”将先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8日早晨起逐渐转向偏西方向...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 天天要闻

相比AI,我们更期待人类的回复;生活方式工业化与炎症性衰老相关?埃及祖先的新线索 | 一周论文新鲜读

关注+星标,好搭档不错过7.7本周值得读来自《自然》旗下期刊的新近发表,我们为您精选呈现。1.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2. 并非所有人群的衰老都与慢性炎症相关3. 古DNA揭示埃及祖先4. 拟态是否成功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心理学 | 将AI回复标记为人类回复能增强同理心Comparing the value of perceived human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 天天要闻

全新影响因子!科研人必备《期刊手册》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是透明、值得信赖、且可供所有人使用、重复使用并借鉴的科学,它能带来更快、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及更为广泛的益处,而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这一切的基础。以OA形式发表研究,也能为研究人员和作者带来影响力和可见度等诸多益处: 金色OA具有更大程度的引用优势,更多的使用量和更广的影响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