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从月球挖来的“嫦娥石”存在于哪里?是如何被发现的?

2022年09月14日15:43:29 科学 1372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也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

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之上,“嫦娥石”存在于哪里?是如何被发现的?我国月球样品研究还有哪些新进展?

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

专家介绍,“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呈柱状晶体,颗粒大小为2—30微米。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月球样品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据介绍,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

“新矿物的发现,为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更多基础科学数据,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表示,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嫦娥石”的英文名称为Changesite—(Y),是研究团队为它精心挑选的名字。“首先,这是纪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的月球样品;其次,它明确了该矿物来自中国传统神话‘嫦娥’(Chang’E)的居住地(site),即月球;同时也表明该矿物取自嫦娥五号(Chang’E)的降落点(site);最后,‘S’既是中文拼音‘石—Shi’又是英文‘石—Stone’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从发音上也更接近‘嫦娥石’,国内国际都很好理解。”团队牵头人、中核集团核地研院重大项目总师李子颖介绍。

据介绍,“嫦娥石”是继“广寒宫”“织女”“河鼓”等3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后,月球科学探索领域又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月球相关名称,再次展示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中国式浪漫。

中国首次从月球挖来的“嫦娥石”存在于哪里?是如何被发现的? - 天天要闻

  ▲月球样品显微镜照片。(图片来源中核集团核地研院供图/中新社)

统计了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经过详尽矿物学研究

“嫦娥石”的发现过程并不轻松。

2021年7月,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面向全社会开放申请,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成为首批获得月球样品的13家研究机构之一。研究人员小心翼翼捧回50毫克的月球样品。

“相当于3颗米粒的重量,而且根据协议,月壤研究过程中,只允许20毫克的损耗。”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说。然而,在显微镜下观察,1毫克月壤又拥有上万个颗粒,“月壤每一颗都非常珍贵,研究团队是一颗一颗挑选着、计算着使用。”黄志新说。

“月壤的挑选不允许引入外来物质污染,只能靠针尖和颗粒之间摩擦产生的一点静电吸附住样品。”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研究员李婷说。在艰难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新矿物的蛛丝马迹。这个疑似新矿物的颗粒大小不足10微米。“分析后发现,它的化学成分是全新的,人类已知的矿物没有一种与它的化学成分组成一致。”李子颖说。

一种矿物要被确定为新矿物,除了需要提供化学成分信息,还需要提供晶体结构信息。研究团队再次被难住了。“这个颗粒和辉石交互共生在一起,无论实验手段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都没有办法把辉石剔除干净,一直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构数据。”李婷说。

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申请到的第二个月壤光片样品。“我们统计了样品上14万个颗粒,找到了一些‘嫦娥石’的踪迹,但有希望测到单晶结构的只有一颗,而这一颗还裂成了3小块。”李子颖介绍,研究团队最终抓住了十四万分之一的机会,使用聚焦离子束电镜切出了一颗纯单晶颗粒,然后将颗粒转移到单晶衍射仪上收集数据,最后解译出“嫦娥石”的晶体结构。

经过一系列的拉曼光谱分析、晶体光性描述、物理性质计算等系统详尽的矿物学研究,2021年底,研究团队确定,这是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磷酸盐矿物,揭开了“嫦娥石”的神秘面纱。

月球样品研究持续开展,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等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据介绍,国家航天局已完成4批152份共计53625.7毫克的月球样品发放,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名申请人通过申请。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核集团等多个单位获批承担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国外科学家、留学生也参加了联合研究。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各科研团队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3篇,申请专利1项。近期发布的成果主要包括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目前,关于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还在持续开展,第五批样品申请已完成评审,后续将按程序发放。“随着对样品研究的逐步深化,我们预期会有新的更大成果。”刘继忠说。(完)

作者/冯华

责任编辑:陶然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西安突然狂风暴雨闪电,网民说他拍到了龙!专家回应: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闻

西安突然狂风暴雨闪电,网民说他拍到了龙!专家回应: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风雷暴突袭古城,多名网友称“天上游龙飞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雷雨突袭。随着夜色降临,原本平静的天空突然响起一连串震耳欲聋的雷鸣,电闪如昼、狂风呼啸,有人形容那场景仿佛酒吧蹦迪现场,天空中不时炸出白光,让整座城市在一瞬间被照亮。然而,就在这场雷暴中,多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万物皆大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万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 —— 属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已经来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五一劳动节的遐想 - 天天要闻

五一劳动节的遐想

五一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总是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对于我而言,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脑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领域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回顾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汗水与收获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
立即远离!带孩子去海边玩 千万别碰这种“塑料袋”! - 天天要闻

立即远离!带孩子去海边玩 千万别碰这种“塑料袋”!

想必这个“五一”假期不少人会选择去海边游玩如果在海边看到这样的“塑料袋”漂浮在海水里的这种——看起来特别像“塑料袋”的水母!千万别碰!近期,就有游客在广东深圳大梅沙海域发现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提醒:不要去触碰!
针对网传简历,科学家颜宁发文回应:缺乏常识! - 天天要闻

针对网传简历,科学家颜宁发文回应:缺乏常识!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通过其微博账号@nyouyou发布声明,打假网传简历。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请微博辟谣尽快清理相关信息。据了解,此类虚假简历最早于2023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对...
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太空生活传言大揭秘 - 天天要闻

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太空生活传言大揭秘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李鑫 摄2025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国空间站上,航天员们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众对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总是充满好奇,比如,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不穿航天服进入...
五四青年节 | 从“拆家顽童”到“机器人工程师”,“05”后大学生带“小巨人”跑上马拉松 - 天天要闻

五四青年节 | 从“拆家顽童”到“机器人工程师”,“05”后大学生带“小巨人”跑上马拉松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个头虽小却气势满满,身着酷炫银蓝拼色套装,“E人”属性拉满频频转头挥手……最近,一场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在一群形态画风各异的“钢铁选手”中,0.75米的“0306小巨人”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拍照打卡,直播平台上也涌现着“萌萌哒”“太可爱了”的评价。...
立即远离!外出遇到这种“塑料袋”别碰,有毒! - 天天要闻

立即远离!外出遇到这种“塑料袋”别碰,有毒!

想必这个五一假期不少人会选择去海边游玩近期各地进入升温通道如果在海边看到这样的千万别捡!当地时间2024年3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半月湾,沙丘海滩上的蓝色水母。数百万奇异的蓝色水母被冲上太平洋海岸的海滩↑近期,就有游客在广东深圳大梅沙海
气象部门回应西安雷雨夜不明飞行物 - 天天要闻

气象部门回应西安雷雨夜不明飞行物

5月4日,“西安现不明飞行物”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热榜:称5月2日西安雷雨夜空现条状不明物,多名网友拍到黑影疾速掠过夜空,有目击者称像龙一样盘旋,至少有“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