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风向突变,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机遇来了

2025年04月07日21:52:03 科学 1225

来源:健识局

4月8日,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全球近5000家企业参展,展出数万款前沿产品。迈瑞、联影、开立等中国医疗器械厂商也纷纷现身展会。迈瑞医疗展出了放射产品线产品凌云DigiEyeU8,东软医疗携全球首台16cm超高清螺旋CT设备亮相;联影则带着双宽体双源高端CT设备、5.0T全身成像设备以及AI医疗智能体参展。

在CMEF的展台上,各大企业彼此心照不宣,但较量实际已经摆上台面。因为在4月4日,中国商务部连发两则公告: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以及产业竞争力的立案调查。

长期以来,CT球管市场由进口厂商垄断,以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三家为代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针对CT设备最核心的“卡脖子”部件开展调查,这给国内厂商带来巨大的机会。4月7日,A股一片哀嚎里,联影医疗成了极少数逆势上涨的一家,股价上涨1%。

技术“卡脖子”难题

CT球管是CT检查设备最核心、技术含量最高的零部件,其作用是产生X射线,它的性能直接影响CT的图像质量和使用寿命。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企业才开始自主研发医用CT球管。国内昆山医源、珠海瑞能等企业能够生产CT球管,联影医疗这样拥有CT设备整机的企业,也布局了医用CT球管生产,但整体国产化率很低。

2011年以来,科技部就多次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文件,重点提及要攻破CT球管的技术难题,不过多年来行业也未能真正突破,市场依然被少数几家外资企业垄断。

全球医用CT球管的核心生产技术掌握在美国的GE医疗、万睿视、科罗诺司,以及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几家厂商手里。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我国CT球管市场中,进口产品占据80%以上的份额,主要来自于欧美、印度的厂商。国产CT设备厂商也都只能仰赖这些进口的CT球管。

行业风向突变,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机遇来了 - 天天要闻

单个球管售价就在10到60万元。一般CT球管每2到4年更换一次。我国诊疗量大,CT设备的使用频率很高,球管的更换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部分医院甚至一年就要更换2次CT球管。换算下来,中国一台CT设备10年,仅更换球管这一项就要耗费数百万元。

CT球管的开发难度很高,要保证CT设备在使用中承受高真空、高温、高压、高重力加速的环境,还要稳定、精准地完成高通量扫描,这对生产材质、生产工艺都是非常高的要求。中国虽然在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核心组件有了相当大的技术突破,但CT球管整体的国产化进度依然缓慢。

联影是国内少数能自产CT球管,并生产CT设备的企业。2018年,联影医疗研发UHCT0550球管获批上市,国内CT球管行业就此迎来转折点。然而,根据公开资料:联影医疗64排以下的经济型CT已经实现使用自研的球管,高功率球管仍需要对外采购。目前,联影正在加速攻关高功率球管的研发技术,已成功开发了双极性CT球管技术,高端球管合格率在逐步提高。

国产设备厂商的机遇

这几年,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风向正在发生改变,刺激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开发更高端的CT、核磁等设备。

3月19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福建省CT、MR医用设备集采公开招标,预算8.97亿元,采购92台256排及以上CT、1.5T/3.0T磁共振,招标公告明确:所有设备都要求采购国产产品。

今年年初,贵州省卫健委CT设备集中采购中,绝大多数由东软医疗、新华医疗和安科三家国产品牌中标,国产品牌大量中标,使最终采购额较预算减少了1亿元。同样的,河北省县域医共体医疗设备更新部分项目公开招标中,采购规模最大的CT采购组,最终联影、东软、安科三家总中标金额约2.7亿元。

省级医疗设备“集采”,这在过去不多见,但今年以来却已经连续在多个省份开展,透露出不一样的趋势。国产品牌在这类采购中颇占优势,往往比外资品牌的“国产”设备拿到更多订单,核心因素就是便宜。

行业风向突变,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机遇来了 - 天天要闻

众成医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4排CT市场销售金额约占全部CT的20%左右,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继续稳坐64排CT市场份额的前三位,但市场份额下降;国产品牌表现突出,其中联影医疗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多,在64排CT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10%。

拥有全面产品线,迎合未来打造患者数据互通共享的大趋势,是医疗设备厂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关键。借助地利和技术攻坚,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值得期待。

行业风向突变,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机遇来了 - 天天要闻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如何科学吹牛? - 天天要闻

如何科学吹牛?

如果只是把牛吹凉,那可能得从正面吹。2001年,科学家在《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发表了这个研究[1]。研究的第一步是造一头牛——当然不是真牛,是电脑里的数字牛。身材数据很标准:长2.15米,从鼻子到屁股;宽0.75米,肚子最宽的地方;高1.3米,从地面到背部,或者1.5米到头顶。不过为了省事,他们把牛尾巴、牛毛这...
范代娣,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 天天要闻

范代娣,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省政府2025年4月1日决定,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公开资料显示,范代娣,女,陕西蒲城人,1966年1月出生。
屋顶出“绿电”,广东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 天天要闻

屋顶出“绿电”,广东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IT之家 4 月 7 日消息,据中国电建消息,日前,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佛山乐从钢铁世界不锈钢 A 区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至此,广东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投产。据介绍,广东佛山乐从钢铁世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共划分为 6 个区域,总建设面积约 95 万平方米、总建设容量约 10...
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 - 天天要闻

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汉杰团队通过研究,首次证实了人体外周神经系统内存在小胶质细胞。这一成果为探索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及其疾病(如慢性疼痛、嗜神经病毒感染等)提供了新视角和潜在靶点。该科研成果北京时间4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免疫细胞是免疫...
“蒜鸟”声音采自过路小男孩,“蒜鸟爸爸”李芒果揭秘创作之路 - 天天要闻

“蒜鸟”声音采自过路小男孩,“蒜鸟爸爸”李芒果揭秘创作之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天纵汪子轶 “蒜鸟”身长约10厘米,“蒜鸟爸爸”身高有一米九。 “算了,算了,都不容易,找到你更不容易。”4月7日下午,在武汉市江夏区华师园一路一栋写字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了被广大网友称为“蒜鸟爸爸”的李芒果,他是“鄂人文创”品牌主理人,其设计的武汉礼物联名款“蒜鸟”销售量已突破10万...
高敏预警!“过敏星人”噩梦又来了,持续一个多月 - 天天要闻

高敏预警!“过敏星人”噩梦又来了,持续一个多月

近期随着气温攀升北方部分地区与杨柳飞絮的“浪漫约会”已经开始毛毛毛毛毛将“平等地钻进每一个鼻孔”了解杨柳絮杨树、柳树是北方常见的树种,栽植历史悠久。而飞絮则来自它们的雌株,是树种传播和繁育后代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