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主办、科学出版社承办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学术出版” 高端研讨会在科学出版社召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艳春,科学出版社总经理、编审彭斌等四位专家做了上午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科研、出版管理、出版机构、相关数据库及科技期刊等领域3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上午的大会由科研云进行网络直播,高峰时在线总人数达到万人以上。下午,各位专家学者就“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出版技术变革”、“数字资源与学术出版”、“学术传播与交流平台”等话题做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会议致辞
刘兴平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重要领域,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高达45.9%,显著高于同期的GDP平均增速。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3%,数字产业化发展正经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历史性转变。传统的出版模式、传播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知识获取即时化、精准化、多元化的需求,科技期刊面临着不日新必日退的现实挑战。如何找到数字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何借助数字经济的力量塑造我国学术出版新一轮新优势,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和管理部门都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杨卫——“我国开放科学路线图与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杨卫认为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当前开放科学的运动已经达成全球共识,全球的开放科学治理也需要中国加入。目前的研究框架是想描述我国开放科学的路线图以及配套的政策体系,解决三个问题:Why,What,How。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开放获取和国际合作学术产出的份额和体量,提升可分享数据的学术质量、信息质量与可靠性质量,对可获取的数据做好法律、基础设施和财务能力的建设,不断提升开放政策的竞争力,以此来提高开放科学的成熟度。
邬书林——“提升学术期刊出版水平,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邬书林认为中国学术期刊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空前重视,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经济增长的势头,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研产出,总结国际国内学术出版经验,准确把握学术出版属性,大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建设,把好的科研成果留在国内,进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
王艳春——“运用知识的力量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王艳春认为施普林格·自然是支持中国国际期刊的有利合作伙伴,近年来有200本中国英文科技期刊通过施普林格走向国际,卓越计划期刊的30%是由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的,领军期刊中的一半与施普林格·自然有合作。在数字化和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施普林格·自然一直在思考学术出版如何抓住机遇构建多元化的学术出版生态,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开放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目标,并承诺到2024年超过50%的原创研究将以OA形式出版。
彭斌——“关于促进我国学术出版发展的几点思考”

彭斌提出要加快我国科技出版社转型升级,推动高水平期刊
(本文编辑:刘四旦)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