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保存数千年!哈佛研究人员用染料存储数据

2021年10月15日12:11:08 科学 1108

可保存数千年!哈佛研究人员用染料存储数据 - 天天要闻

Amit Nagarkar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荧光染料的数据存储系统。

在数字时代,每一字节的数据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稳定“归宿”。对于数据存储系统而言,存储寿命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其寿命通常仅有20年。eurekalert.org网站当地时间10月13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的化学家George Whitesides领导的团队正在尝试用一种创新的染料来解决存储系统的寿命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化学会核心科学》杂志中。

在新存储方法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七种商用荧光染料的混合物保存数据文件。喷墨打印机滴下染料后,显微镜可以检测、读取每种染料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最后,研究人员将分子中的二进制信息解码为文件、书籍、照片或者视频。

理论上讲,染料存储系统可以将数据保存数千年之久。相比之下,闪存、蓝光碟和计算机驱动器等存储介质最多只能存储40年信息(而且容易受到水灾和黑客威胁,能耗较高)。论文作者、博士后研究员Amit Nagarkar说:“染料存储系统为档案数据提供了廉价的存储方案。它只需要现有的商业喷墨打印机和荧光显微镜,就能完成数据的长期存储。”新方法对于存储受监管的信息(如财务和法律记录)以及关键信息(卫星数据)的长期存储尤其有效。因为它不会接入易被黑客攻击的互联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只能用特殊显微镜读取,并且完成记录后不再消耗能量。

染料存储系统的机理非常简单:染料分子被滴在环氧树脂表面后,会与其进行化学结合,进而锁定信息。为了转译不同染料中的信息,研究人员引入了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在存储完成后,只要用户知道染料的存放位置,就能用专用设备解码二进制信息。研究人员表示,在染料存储系统中,信息的读取准确率高达99.6%;在7.2毫米×7.2毫米的环氧树脂表面上,他们能够用染料记录1407542字节的数字信息。

此前,Whitesides团队曾尝试用多肽作为数字信息的存储器,但读写速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相比之下,染料存储系统具有出色的读写速度,写入和读取信息的平均速率分别为128比特/秒和469比特/秒。这创造了所有分子信息存储方法的最快读取速度记录。

研究人员认为,类似染料存储系统的数据存储方法,会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重要。Nagarkar说:“随着人类社会向数字化社会转型,需要存储的数据将呈爆发式增长。新的数据存储系统在未来大有可为。”

科界原创

编译:雷鑫宇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美国化学会核心科学》

期刊编号:2374-7943

原文链接: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1513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 天天要闻

毒液堪比硫酸,有人险被毁容!湖北也有,碰到千万别这样做

“我还以为是蚊子,没想到它有这么强的威力。”近日,任女士向武汉亚心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全根讲述“随手一拍”的经历时,后悔不已。5月27日,任女士在户外露营时,一只形似蚂蚁的小虫突然飞到脖子上。她下意识地抬手一拍,瞬间感到颈部一阵灼烧般的刺痛。仅仅几小时后,她的右脸便出现大片红斑,并逐渐发展为5厘米×6厘米的...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 天天要闻

美国能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原创 聼风者 先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稀土矿和稀土成品的区别。稀土矿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并不稀少,但都只是以伴生矿的形式出现,聴风楼说真的,老美它自己的稀土矿储量,在世界上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然它自己就有,那为啥还缺呢?
合肥这座公园树上“长”出小动物 - 天天要闻

合肥这座公园树上“长”出小动物

【来源:合肥在线】咬着玫瑰花的梅花鹿、乖巧可爱的小松鼠、掩在竹林中的大熊猫……这些充满童趣的形象并非真实的动物,而是巧妙地绘制在公园树洞之上的精美彩绘。近日,在天乐公园内,不少市民在游玩时偶然发现这一独特景观,纷纷被这小小的童话世界所吸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科技领域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图/国新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东林介绍,她现在担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敢闯敢试45载,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时间之问”? - 天天要闻

敢闯敢试45载,深圳如何用“改革基因”回答“时间之问”?

理想之城。作 者丨王寒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从“经济特区”到“全球标杆”,45岁的深圳,仍在书写奇迹。一座科技、人文与生态和谐相融的理想之城,是什么模样?深圳率先给出了答案。以与人人相关的出行为例。在这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的前沿之城,150座、5676个采用华为最先进液冷大功率超充技术的充电...
中欧科学家论坛专家团队助力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圆满召开 - 天天要闻

中欧科学家论坛专家团队助力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圆满召开

第二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开幕式暨2025第二届“香江诺贝论坛”4月13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8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40位海内外院士及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青年科学家、企业家等近1000人出席,共同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议题。活动由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合...
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获奖名单戳这里➙ - 天天要闻

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获奖名单戳这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5月27日,作为全球设计界年度巅峰盛事,第14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艾特奖(IDEA-TOPS)颁奖盛典在深圳科学技术馆举行。本届艾特奖延续其“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定位,共收到全球75个国家7026件参赛作品
《自然·免疫学》:腺苷荼毒T细胞!科学家首次发现T细胞摄取腺苷,并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 - 天天要闻

《自然·免疫学》:腺苷荼毒T细胞!科学家首次发现T细胞摄取腺苷,并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掉在地上、来路不明的东西不能乱吃,按说属于小孩子就能弄懂的常识,但就算各位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身体里的细胞也不见得能懂这一点。没错,说的就是你们T细胞,这一天天的,想办法让你们保持正常的功能已经不容易了,咋还自己乱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