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2021年10月04日18:19:09 科学 1424

人们翘首以待的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今天开始陆续公布,第一个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公布时间,就在今晚17:30分!

每当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为什么总与中国人无缘”?这个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神经。

同在亚洲的大国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的得奖势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目前为止,日本共获得诺贝尔奖28项,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6位。

日本曾提出在21世纪前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到2020年,日本已将19个诺贝尔奖收入囊中,平均每年1个,且绝大多数都是自然科学奖。

日本人的底气来自哪里?中国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从日本间接引进西方科学的特殊时期,现代汉语里的很多科学术语,特别是医学术语直接延用日语,是这段时期的一个写照,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内科、外科、小儿科、血压、糖尿病、心电图等,中文和日语是完全一样的。这表明,日本人学习、引进和发展西方的自然科学,比中国要早,在这上面,日本曾是中国的老师。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主张“脱亚入欧”,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对其人民进行“国民性改造”。可以认为,至少在科学领域,日本是完全摆脱了东方“原始性系统思维”,转向了符合近现代科学的“分析主义”思维的国家。其在科学和大学教育的体制上,也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如东京大学,走的完全是模仿德国的路线,先技术专科学校,再到综合性大学。与此同时,日本也把自然科学研究,完全融入到大学的教育里去,是一个投巨资于大学发展基础科学、有着“自由研究”传统的、与西方无异的国度。日本也有独立于大学的少数国立基础研究机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计划内”科研实体庞然大物,是完全不存在的。

当然,日本科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与其战前先进的科学体制的确立,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有很大关系。“世界科学中心”,虽然不等同于“世界经济中心”,但两者又具有某种重叠性。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不但挺进了世界第二,而且有与美国并驾齐驱之势。虽然2010年起,日本的GDP让位于中国列世界第三,但其经济体量和发达程度,对科学的强力支撑,在全世界还是紧跟在美国之后的。

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获奖频频,全面勃发,其科学家满负荷的科学劳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自己“老板”办公室的灯,总是晚上9:00还亮着,“老板”还没走,自己就也不好意思离开,老老实实地跟着“干活”!对比一下整天为“几斗米”而奔波,为孩子入托、上学而忙乎,为申请研究经费而到处找关系,为完成SCI论文考核而焦虑不安,为当个什么什么官而拼搏的中国科技人员,日本人“科学劳动时间”的数量和质量,显然是我们根本无法比拟的。我们不去谈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更聪明这样的伪问题,光是“科学劳动时间”,特别是单个科学家的劳动时间,我们就有极大的差距。

发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另一个“科学现象”,也值得说一说。每年新生入学季前的3月份,在东京大学的校园(东京本乡三丁目本部)里,总会扔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和设备是各研究室淘汰的,有的还非常新,因此,会有很多人到东京大学里去捡、去“淘宝”。开始时,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觉得这很不可思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便对此有了了解和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及时的淘汰”,才保证了东京大学科学仪器设备的世界先进性,日本的其他大学,应该也是如此。

不得不说,向基础科学倾斜的国家政策、“自由研究”的传统的树立、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科学家满负荷的“科学劳动时间”、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一个半世纪的长时间积累,加上与西方处于同一个阵营,是日本诺贝尔奖进入丰收季节的几个重要原因。这些,有的是钱就可以解决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问题;还有的不是单纯靠钱就可以解决的,从这点上说,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正如世界知名科学家杨振宁2010年的预言“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被证实那样,继屠呦呦(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和莫言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并任职于该校)等之后,预计出自中国的零零星星的诺贝尔奖总会发生,而且主要在大学。但中国要像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那样,成批地产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使过些年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也需要长期假以时日。毕竟,如前述,“世界经济中心”不等于“世界科学中心”。

诺贝尔奖主要是面向自然科学的,它没有设数学奖,原因已无法考证,所设的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则可以理解为对它的一个点缀。

诺贝尔奖的获奖大国——美国、德国和英国,历史上都曾经是世界的“科学中心”。由于“科学语言”(科学论文发表的核心语言)迄今一直都是英语,因此,国语为英语的美国和英国,又显得特别突出。而作为近代科学发源地的欧洲的一员,德国、法国、瑞典、瑞士、奥地利等国,深受科学传统的影响,也表现出色。

与中国同处亚洲、“科学语言”非国语的日本,在诺贝尔奖上能取得的非凡成绩,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文逸杂谈整理



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文逸杂谈整理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这位活到117岁的超级老人去世后,科学家发现她的基因强得可怕 - 天天要闻

这位活到117岁的超级老人去世后,科学家发现她的基因强得可怕

图片来源:Unsplash《环球科学》杂志迎来了自己的播客节目欢迎订阅《环球科学》播客,每月更新一次,听科学家与我们编辑一同探讨形形色色的科学问题。在最新一期节目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环球科学》多次合作的译者、两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跟我们聊了聊青春期可以培养的能力和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视角。撰文|clefable审...
我国科学家实现基于主动光学强度干涉的合成孔径成像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实现基于主动光学强度干涉的合成孔径成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发现罕见“幽灵之花” 贵州植物家族再添新成员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幽灵之花” 贵州植物家族再添新成员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近日,在贵州省林业局组织开展的全省野生兰科植物监测过程中,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贵州植物新纪录属——杜鹃花科假沙晶兰属,以及隶属该属的两个贵州新纪录物种——浙江假沙晶兰和球果假沙晶兰,它们因独特的外观和神秘的生长习性被称为“
科学之美丨来看宇宙中最精密的“生物计算机” - 天天要闻

科学之美丨来看宇宙中最精密的“生物计算机”

水、脂肪和蛋白质,三种平平无奇的物质,为何能承载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大脑的功耗相当于一个14瓦灯泡,为何能实现强大的认知能力?人类如何用科技对抗大脑深处血管上的“微型炸弹”?在2024年“科技跨年秀”——总台“科晚”的舞台上,特别呈现了《科学之美》的演讲和舞蹈。为了呈现更多维度震撼人心的科学之美,总台社教节...
流浪太空53载 苏联“宇宙-482”探测器坠回印度洋 - 天天要闻

流浪太空53载 苏联“宇宙-482”探测器坠回印度洋

据央视新闻消息,据俄新社10日消息,苏联于1972年3月发射的“宇宙-482”自动探测器近日已坠入雅加达以西的印度洋海域。该探测器原计划飞往金星,由于助推器故障,未能脱离地球轨道。随着时间推移,探测器的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坠回大气层。该装置直径约一米,重量不到500公斤。(总台记者 程谟)编辑 毛天宇...
钱江海关查获一大波螳螂 - 天天要闻

钱江海关查获一大波螳螂

近日,钱江海关关员在对国际进境邮件进行CT机查验时,发现一个进境邮件图像异常,疑似存在活体生物。 现场关员开拆查验后发现,里面装有一批活体螳螂和螳螂卵鞘。卵鞘是具有坚硬外壳包裹的螳螂卵块,每一枚卵鞘中一般含有10—50个卵。经现场清点,该包裹内共装有7只螳螂和73枚卵鞘。 经鉴定,其中7只活体螳螂均为魔花螳螂,...
宇宙第一大行金条掺假风波,工行澄清来了 - 天天要闻

宇宙第一大行金条掺假风波,工行澄清来了

周末贵金属时间,小伙伴们大家好。这两天有关在宇宙第一大行买到掺假金条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昨天半夜,终于等来了工行的澄清公告:当然是不属实。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是有一位客户在工行的南翔支行购买了两款金条。结果在剪开加工首饰的过程中发现疑似杂质。我们通过网上的图片看到,剪开后里面有些发黑。工行上海嘉定支...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5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葛世荣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经省政府研究决定:聘任葛世荣为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此前,葛世荣担任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葛世荣个人简介葛世荣,男,1963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7月,葛世荣在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