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在科幻小说中
对外星人的“蓝色血液”产生了认知
在地球的自然界中
蓝色血液生活是确实存在的
而其中最具代表的
叫做
鲎【hòu】
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
早在距今约4.5亿至4.8亿年前的奥陶纪
便已经生活在地球上
比恐龙的首次出现还早了约2亿年
至今仍保持其形态
堪称海洋远古“遗民”
是比恐龙还早一纪的动物,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蟹蟹告诉你们,
它真的不是我们蟹蟹家族的近亲噢!
鲎因其头胸甲略呈马蹄形
且身披坚甲
又常被称为马蹄蟹
实际上它们不属于甲壳纲动物
而且也没有像螃蟹或同类物种头上的触须
它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
有亲缘关系
全球现存鲎的四大种类
美洲鲎
(Limulus polyphemus)
为绿褐色至黑褐色,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北美东部缅因州海岸至墨西哥湾。
中华鲎
(Tachypleus tridentatus )
灰绿色,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长江以南海岸(包括了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和海南沿海)台湾、金门、越南、菲律宾、婆罗洲和印尼沿海。
南方鲎
(Tachypleus gigas )
又称巨鲎,灰绿色,分布于新加坡、婆罗洲、印尼、泰国、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至印度孟加拉湾沿海。
圆尾鲎
(Carcinosvorpius rotundicauda )
深绿至绿褐色,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印度孟加拉湾,包括孟加拉、泰国、印尼及婆罗洲等地。
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
科学分类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肢口纲 Merostomata |
目 | 剑尾目 Xiphosura |
亚目 | 剑尾亚目 Xiphosurida |
下目 | 鲎下目 Limulina |
总科 | 鲎总科 Limuloidea |
科 | 鲎科 Limulidae |
是什么让鲎的数量如此稀少?
成群结队的鲎在海滩上数量着实庞大
一只雌鲎每次可产90000颗卵
却只有10只左右能存活到成年
因为在它们成功孵化之前
鱼、海龟和鸟就已经把卵吃得差不多了
由于如此多的生物
都要以鲎的卵为食
从另一层面来说
鲎也算是为世界各地海域的生态圈
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是鲎含有
特殊的身体特征——
“蓝色血液”
鲎的“蓝色血液”一直在保护着人类
在地球的自然界中蓝色血液生物有
软体动物门的乌贼、节肢动物门的鲎
而在鲎的血液中
结合氧气的血蓝蛋白含有铜离子于是呈现出蓝绿色
鲎的血液之所以如此珍贵
是因为其拥有开管式循环系统
血液直接与细胞组织接触
更容易被外界细菌侵染
而鲎的血液
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格外敏感
在检测到细菌入侵时会迅速释放一种凝结素
促使局部血液凝结
抵抗细菌的进一步侵入
上述现象在1956年首次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内科医生——家弗雷德里克·邦(Frederik Bang)发现并记载。
后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鲎的蓝血也就成为了内毒素检测鲎试剂(Limulus Amebocyte Lysate)的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
最初研制的血蓝蛋白药剂并未成熟
直到20世纪70年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对实验性药物和外科植入强制执行了该测试
如果没有鲎的伟大存在
过去四十年内
将会有数千甚至数百万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
根据《中国药典》的规范,注射使用的抗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疫苗在上市前,都必须经过细菌内毒素检测。
而目前普遍使用以鲎血制备的鲎试剂检测内毒素。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只是新冠疫苗,我们日常的每次注射、每次静脉输液,以及每个需要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基本都离不开鲎。
鲎急需保护,但鲎血是一种重要试剂的关键原料。新冠疫苗加剧了需求,而替代方案尚未成熟。
全世界目前有4种鲎,其中2种可用于鲎试剂生产。
①.中华鲎,其制成的鲎试剂名为
Tachypleus amebocyte lysate(TAL)
②.美洲鲎,其制成的鲎试剂名为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LAL)
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捞是中华鲎数量锐减的主因。
由于鲎每年需返回沙滩产卵,沿海滩涂环境的消失和恶化,使得鲎的繁衍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以鲎血为原料的鲎试剂是众多生物医药产品必需的质检试剂,其供应直接关系到药品安全。
2021年颁布对中华鲎的保护力度加强的相关政策,对产业界的真实影响受到关注。
事实上,新冠疫苗生产中,鲎试剂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科兴生物方面称,其新冠灭活疫苗确需鲎试剂进行内毒素检测。至于鲎试剂原料受限是否将对新冠疫苗的生产带来影响,科兴方面并未透露。国药中生方面则未回应财新的问询。
新冠疫苗接种逐步推进,将大幅推高全球疫苗产量。2018年,全球疫苗产能为35亿剂,而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分析,至少需50亿人接种疫苗才有希望实现群体免疫。以此计算,全球对新冠疫苗的需求或超100亿剂,超过原有产能的3倍。
而新冠疫苗需求飙升对中华鲎的影响则难以估计。相关表示,国内厂家往往对鲎的捕获数量和采血量等数字讳莫如深。
鲎试剂并非没有替代物。
现今重组C因子(rFC)法是目前最有希望代替鲎试剂的检测方法。
天然情况下,C因子参与鲎血与内毒素结合反应的第一步,其被内毒素激活后推动反应进入下一环节。
而经基因工程合成得到作为蛋白质的重组C因子则在被内毒素激活后,使荧光底物发光,依此可直接对内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短期内,鲎试剂无疑仍将是内毒素检测的主流方法。而rFC目前多应用于新产品,而非已上市产品。
而变更已上市产品内毒素检测方法,有法规要求的步骤,需要资源和人力投入,因此市场对新的替代方法有逐步适应和转换的过程。
而另一种推崇的保护措施,则是人工扩大鲎种群,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放生幼鲎。
但由于幼鲎最适生长于潮间带泥沙质滩涂区域,但目前多将幼鲎随鱼苗、虾苗一道放流于离岸较远的海域,放流的成效难言乐观。
各式项目措施的实施,意味着人类已经在保证鲎试剂供应的情况下,维持鲎的种群,实现鲎试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蟹蟹在此也衷心期望医药技术发展,早日实现新技术实现市场化,取代鲎的血液作为试剂,从而更好地全面履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安全的神圣职责。
人类对鲎的保护措施
2019年3月——
鲎家族中的“中国鲎”
正式被IUCN列入“濒危”(EN)等级
2019年6月20日——
在中国广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之
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
将每年这一天定为“国际鲎保育日”
希望引起人们对于这一物种命运的关注
专家呼吁提升鲎的法律保护地位
并规范试剂产业对野生鲎资源的利用
减少采血过程中鲎的损伤与死亡
并科学放归
2021年2月5日——
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正式公布
“中国鲎”和“圆尾蝎鲎”
被正式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鲎试剂厂商必须要申领
《水生野生动物特许猎捕证》
《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
才能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数量
进行鲎原料的采购、利用
鲎试剂行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在过去,有谣传鲎的食补功效被夸大,在民间被神化为具备“催奶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的昂贵滋补食材。
实际上没有任何调查研究表明,鲎作为食材具有食补功效;而且,对人体还有害。
食用“鲎”的危害——
1.鲎肉中含有致敏物质,食用鳖肉容易导致出现过敏症状。
2.它们富含铜离子的血液还有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而且我国常见的圆尾蝎鲎,身上还有可能要命的类河豚毒素。
温馨提示
蟹蟹在此呼吁大家——
珍爱生命,拒吃野生保护动物
审校:Amy
编辑:海绵宝宝的蟹黄包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编辑删除相关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