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2021年05月07日21:24:02 科学 1759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撰文 | Mirror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最近,一篇声称“熟蛋返生孵出小鸡”的文章引爆热搜。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抛开这个“天方夜谭”,以现有技术,熟鸡蛋到底有没有可能返生?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早在2015年就有过熟鸡蛋返生的相关研究报道,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化学奖。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但这其实是媒体的夸大宣传,所谓“熟鸡蛋”在2015年的这篇论文中只是熟蛋清,这项实验的目的也不是把熟鸡蛋变成生鸡蛋,而只是研究如何高效地将变性的蛋白质复性,应用于医疗等领域。


蛋白质是由多肽链(氨基酸连成的长链)连接折叠而成,要发挥特定功能,它需要保持特定的三维结构。然而,多肽链之间的连接(二硫键等)并不太牢靠,加酸、碱或加热都会将其破坏,打乱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周围的蛋白质分子缠成乱麻。鸡蛋清凝固成蛋白就是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变性的过程。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鸡蛋清加热凝固过程示意图 | 图源: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要逆转这个过程,即实现复性并不容易。生物实验室一般用尿素使变性蛋白质结构变松散,然后经过漫长的透析,等待蛋白质重新折叠复性。而这项2015年的研究将耗时的透析方式改为使用一种涡流装置(vortex fluid device,VFD)。VFD高速旋转产生的剪切力不断拉扯蛋白质,重塑其形态,只需几分钟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复性。


另外,该实验使用的蛋白并不是普通水煮蛋白,而是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过的蛋清在90℃下煮20分钟后得到的,并且只关注鸡蛋清溶菌酶等几种蛋白质的复性情况。这种方法也无法使所有蛋白质完全复性,其中鸡蛋清溶菌酶活性恢复得比较好,达到了8成以上。


然而,整个鸡蛋的组成远比这复杂,不仅蛋白质种类更丰富,还有核酸、脂肪等等大分子,何况生命不是简单堆砌成的物质,让熟鸡蛋起死回生无疑是无稽之谈。

高烧为什么经常发生在夜里?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很多家长都有孩子常在夜里发高烧的经历。不仅是孩子,有调查显示,医院在晚上接收的成年发烧病患也远比早上多。


白天大家更活跃、忙碌,可能忽略发烧,但人体自身确实也在夜里推波助澜。


虽说我们是恒温动物,但体温也不是绝对恒定的,一天中有1℃内的波动,通常在凌晨4~5点时最低,傍晚4~6点最高。幼儿的基础体温还比成年人略高,晚上容易发高烧也有基础体温添的一把火。


发烧是免疫系统激烈对抗病原体产生的反应,一些免疫细胞在我们入睡后会更积极地工作,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还不成熟,往往反应更剧烈,这也可能引发高烧。


会在夜间加重的不只是发烧,还有哮喘等病症。白天,人体会分泌皮质醇肾上腺激素帮助放松气道、缓解哮喘,但这些激素水平在夜里逐渐下降,导致哮喘加剧。此外,夜晚增加分泌的褪黑素原本起助眠效果,但对哮喘患者而言,它会加重炎症,使呼吸道产生更多黏液,引起呼吸困难

热空气会上升,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却越低?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大家在地理上都学过的基础知识,但我们也知道“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现象,并且高空还离太阳更近,为什么气温不是高处更高呢?


其实“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整个大气层,对大气底层的对流层(tropopause)而言,确实如此。但在更高的平流层(stratosphere)气温则是先稳定后上升。再往上到中间层(mesosphere),气温又开始随海拔升高下降,达到大气温度最低点。而后到热层(thermosphere ),气温又开始上升,甚至能达到上千摄氏度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空气密度(Density)、气压Pressure)、声速(Speed of sound)、温度(Temperature)与海拔(Geometric altitude)的关系 | 图源:Wikipedia


单论空气密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即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越少。但空气本身吸收热量的效率不高,对流层的热源主要是地表。阳光中有很大一部分热量是被地表吸收了,然后辐射到空气中。受热的空气会往上走,但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压变低,不断膨胀,相当于对外做功,需要消耗内能,温度随之下降。


到了平流层上层气温之所以开始上升,是因为它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热量。而空气稀薄的中间层既没有地面提供热量,也没有足够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太阳的短波辐射又先被上面的热层吸收,于是温度又开始下降。在热层气温快速上升则是因为它受到了很强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连气体分子都处于电离状态。

鼻孔为什么要有两个?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许多器官都是成对的:两只眼睛能让我们感知景物的深度,形成立体图像;两只耳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声源的位置;那么两个紧挨着的鼻孔又有什么意义呢?


神经科学家发现这能扩大我们的嗅觉范围。往期我们提过,两个鼻孔是轮流工作的,每过几小时就换一个鼻孔主导,另一个鼻腔内壁膨胀,通道缩小,限制气流通过。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找来了20位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闻香芹酮辛烷的混合气体,每次只用一边鼻孔。结果大多数志愿者在用主导的畅通鼻孔闻气体时,闻到的香芹酮味更浓,而用另一边不太畅通的鼻孔闻气味时,他们闻到的辛烷味更浓。


人体对香芹酮吸收快,对辛烷吸收慢。堵塞的鼻孔可能放慢了气体流速,允许辛烷在鼻腔内停留更长时间,更充分地感知它的气味。


两个鼻孔,一通一堵,快慢结合,赋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嗅觉体验。

不过瘾?关注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网打尽!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来源:广西台新闻910】近期,阳朔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桂林漓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 天天要闻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 天天要闻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献给003号坠机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摄山里的纪念仪式简简单单,从山下带上来的一束白玫瑰,分给王健、杨立群和其他队员,在曾经因飞机坠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们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洁白,山林翠绿,经过80年的自然修复,那个“巨坑”已经宛如平地,难以辨认。巨坑近旁,山势陡然下陷,形成一道...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 天天要闻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2006年6月15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有人在平利县的交通局家属院中发现了一只不明身份的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