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变快,负担加重的心脏更需要保护。
中医五行学说里,夏季对应“火”,而人体五脏的心也属“火”,因此,传统医学提倡夏季“养心”,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午睡。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立夏要“养心”的原因,并推荐几个日常方法。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姚斌彬
立夏起,为什么要“养心”?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属于火,与心气相通,故夏季养生以养心为先。
立夏以后,自然界中阳气渐长、阴气转弱,气温逐渐走高,人体心气也逐渐旺盛,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蓄养心阳、通调血脉,是这个节气的养生重点。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的这段时间。立夏、小满两个节气都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即夏之初。
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养生要顺应自然界大气相交之时的这个特点,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此外,生活中要重视“静养”,应避免大喜大怒、过度思虑等耗伤心气。
做4件事,就能护好心血管
夏天闷热干燥,中医认为,“热可生火”, 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长期如此,可能“伤心”。要想养好心血管,从立夏这天起,就要培养以下习惯。
1 每天午睡半小时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管血液容易供给不足,需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是心经循行的时间,此时应避免劳累,适当午休,有利于舒缓心血管系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由于此时阳尽阴生,还要注意停止活动,保持身心安静。由于夏天白昼时间长,人的睡眠时间可能会缩短,午睡能弥补睡眠不足的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午睡30分钟为宜,时间长了容易导致下午精神不振;最好在床上午休,有利于气血运行。午休时,即使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
2 忌大汗淋漓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剧烈汗出会损伤心阴,出现心悸、心烦等症状,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瑜伽以及游泳等运动。
3 多吃养心食物
可以适当多吃鸡蛋、鸡肉、莲子、桂圆、小米等养心的食物,为即将到来的暑热天气打下身体基础。
4 提醒自己少生气
气温升高,人们也容易烦躁不安。人的精神、意识等活动都受心脏支配,夏天是极易心浮气躁的季节,静心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怒大悲。
研究发现,人的情绪起伏过大时,免疫力也会降低,所以要以静养心,多用绘画、书法、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方式来缓解急躁情绪。
常按这个穴位,心脏越来越好
穴位养生方面,可以选择神门穴(位于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养心安神。
神门穴为心经原穴,是心脏原气所经过和停留的部位。神门,顾名思义,是心神出入通达之处;心藏神,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以及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生理活动。
通过平缓柔和地按揉神门穴,可以达到养心安神、宁心助眠的作用,神安则心血管收缩和缓有力,将血液运行至全身,心情平和不急不躁,以顺应夏季节气变化。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