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定陶区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力促“小医院”实现“大作为”

2019年,全国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作为菏泽市唯一试点县区,严格按照省、市、区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创新提出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紧密型医共体“定陶路径”,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使“小医院”实现“大作为”,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少花钱。

在此过程中,定陶区实行“八统一”管理模式,构建出县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发建立了医共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从“医共体组建、密切协作、资源共享、医群互动”四个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地位不变,杜绝把医疗服务推向市场化,造成医改恶性循环,在保证各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单位性质、建制级别、人员编制、功能定位、产权关系、财政投入、人员身份“八不变”的政策下,对1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人事、业务、财务、药械、设备、医保、信息、绩效等实行“八统一”管理模式,推动人事、财务、药品、转诊、医保、远程会诊等六大模块有效整合,实现了医共体业务网上一体化,实现整个诊疗过程的可追溯、可调控、可监管,形成上下联动、信息联通、多科协作、综合诊疗、康复护理、医防融合,全链条、立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定陶区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完善了急诊急救、院感质控、后勤保障、运行管理、检查诊断、医疗救治“六大体系”建设。基层医院通过医共体系统积极与省、市、区各大医院对接,实现医共体业务网上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了紧密型医共体内分级诊疗的健康服务链,提升患者和群众就医需求和满意度。

与此同时,定陶区通过搭建医共体资源共享平台,令全区医共体资源实现了“四个贯通”。“四个贯通”是专家资源上下贯通,居民在乡镇可以享受到县级医疗专家的服务;医疗技术上下贯通,绝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一、二级手术和中医药服务等,在基层就可以解决;双向转诊上下贯通,上级医院对双向转诊患者有专人跟踪负责;公卫服务上下贯通,医共体融合了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资源,提升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

同时,定陶区制定了各级医院收治病种和上、下转病种,其中,制定村级病种18种,镇街卫生院医院75病种,区级病种124种和上下转诊病种,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病人根据病情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内有序就诊,实施分级诊疗按病种目录制度,优化了转诊、远程门诊、会诊、云影像等程序功能,做到转诊制度有序实施,实施网上结算模式。

此外,定陶区还采取结对帮扶,提升全域医疗服务水平。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定陶区实行县级医院+社区卫生室、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固定帮扶对子,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通过双向转诊系统下单,到县级医院就医直接安排治疗,免除挂号费;患者在镇街卫生院就能通过医共体平台与省、市、区医院实施远程门诊、会诊、阅片等,节省了患者去上级医院的费用和时间。定陶区人民医院将“百名医师下基层”活动做为医院的一项重点工作长期持续开展,不间断全方位提供无偿帮扶,提升了全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经常性选派医疗专家、高年资护士组成92名专家团队,下沉至各社区、镇街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结合社区、镇街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团队,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内人群特点,研究确定医防融合服务项目,协同推进健康促进、慢病筛查、干预及管理等重点任务,深入镇街卫生院坐诊帮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区级专家的医疗服务。目前,专家团队已累计接诊群众15300人次,帮助镇街组建112个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人口533400人。2022年1-8月份实现县域就诊率86.5%,比2021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成员单位转诊绩效累计兑现共计22万元。2022年1-8月份上转病人970人,下转病人20人,运程诊疗610人次,运程会诊210人次,运程阅片320人次,到基层手术36例、带教查房46次,帮助基层开展义诊23场次,实施新技术、新项目1个(慢性阻塞性肺病),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医共体建设带来的红利。(文/李成领)

作者单位:定陶区卫生健康局

责编:阎秀峰

审核:张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