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的人脸上“藏不住”!改掉这4个吃饭习惯,脾胃就好了一大半

2025年04月04日20:33:07 健康 1444

“脾胃不好百病丛生”

想保护好它

首先要管好饮食

脾胃虚弱的人从脸就能看出来

可以从这4个部位对照自查

01

养生的根本在脾胃

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体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说,脾胃相表里,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人体把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转化成水谷精微运化到全身。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这一升一降,可以使人体气机达到平衡。如果脾不能升清,就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目不清晰的症状;如果胃不能降浊,就会表现为往上反,比如打嗝、嗳气,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口臭。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

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02

改掉4个习惯 脾胃恢复一大半

想要养好脾胃,吃什么、做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做什么”。如果你一边养脾胃,一边却在做伤害脾胃的事情,那么你的脾胃可能也不会太好。

想养好脾胃,还需要忌口。

吃得太饱

要想脾胃好,首先吃饭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一顿饱一顿,否则可能会使脾胃负担加重。

平时规律清淡的家常便饭,按照季节变化,合理膳食。

吃得太晚

晚餐时间最好在20:00之前,以免打乱肠胃消化的生物钟,减轻脾胃负担。

吃得太辣

很多人都觉得吃辣椒能开胃,但过量食用辣椒有可能会引起腹胀、腹痛、便血等不适症状。所以吃辣椒要适度,尤其是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食物,比如辣椒、麻椒等。

吃得太凉

中医认为,“凉”容易耗伤人的脾阳,而脾是运化水谷精微的,它能让营养物质到达全身各处,比如四肢、大脑等。

如果吃凉纳冷太多,脾阳受困,四肢头脑得不到濡养,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昏沉的症状。

脾胃最怕寒凉的食物,这里的寒凉不仅仅是指冰冷食物,还包括食物的寒凉属性

脾胃虚弱的人脸上“藏不住”!改掉这4个吃饭习惯,脾胃就好了一大半 - 天天要闻

03

脾胃虚弱的人从脸就能看出来

嘴唇

脾胃好的人大多嘴唇红润、干湿适度,而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嘴唇发白、容易干燥爆皮、裂口子。

此外,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与脾胃运化能力不足、体内有湿热有关,睡觉时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鼻子

中医认为,脾胃的经脉和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等大多由脾胃虚弱导致,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除此之外,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

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脾胃虚弱的人脸上“藏不住”!改掉这4个吃饭习惯,脾胃就好了一大半 - 天天要闻

脾胃不好百病丛生

1.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体健康。

2.改掉4个习惯,脾胃恢复一大半:

吃得太饱、吃得太晚、吃得太辣、吃得太凉。

3.脾胃虚弱的人从脸就能看出来

嘴唇:发白、容易干燥;

鼻子: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等;

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眼睛红肿;

耳朵:耳鸣、耳聋。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超2亿人过敏,救命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 天天要闻

超2亿人过敏,救命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生活在北京的温莹患有过敏性鼻炎多年,这个春季,她再次遭受过敏的暴击。3月中旬,北京市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柏科花粉开始大规模释放,通过皮肤和黏膜侵入温莹体内,引发她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鼻腔像被水泥封住,眼睛不停流泪,嗓子发痒
精血够不够,看眼睛就知道!中医教你一招,两个药补精生血! - 天天要闻

精血够不够,看眼睛就知道!中医教你一招,两个药补精生血!

现在很多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眼睛总觉得很难受,经常看一会东西就觉得很累,还会伴随着发干,发痒,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表现,中医告诉你:可能是你的精血不足,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因为五脏精气上注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而看眼睛的表现,就能知道精血亏损的
718斤“中国第一胖”宇宙,冲上热搜! - 天天要闻

718斤“中国第一胖”宇宙,冲上热搜!

4月4日,“中国第一胖718.8斤刷新纪录”的词条,冲上热搜。据@北京时间 消息,小伙宇宙的体重718.8斤,刷新中国肥胖体重纪录,成为“中国第一胖”。“我想到瘦下来后能到普通的商场里买衣服,然后自己开车带着妈妈去旅旅游。不管怎样,不能再胖
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 天天要闻

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充斥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健康”。然而,笔者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本文通过9个真实案例与科学分析,揭示年轻人最易忽视的生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