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11月初,寒流就裹挟着雪花席卷了整座城市。我站在市立医院急诊科的窗前,望着外面纷纷扬扬的大雪,突然打了个寒战。
这种不安的感觉,从三天前就开始了。
"林医生,3床病人情况不对!"护士小张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我转身快步走向3床,监护仪上的数字让我心头一紧——血氧饱和度89%,心率130,呼吸频率35。
网图
这是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三天前因高热、咳嗽入院。当时甲流抗原检测阳性,我们按常规进行了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但此刻,他的病情急转直下。
"立即查血气分析,准备无创通气。"我一边下医嘱,一边快速检查患者的体征。听诊时,我注意到他的肺部啰音比入院时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实变体征。
"林医生,您看这个。"小张递过来刚出的胸部CT报告。我的瞳孔猛地收缩——双肺多发磨玻璃影,部分区域实变,这根本不是典型的甲流肺炎表现!
网图
"马上加做新冠病毒核酸和支原体抗体检测。"我的声音有些发紧。话音刚落,隔壁床的病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干咳。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急诊科陆续收治了8名类似症状的患者。所有人的甲流检测都是阳性,但肺部影像学表现却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典型病毒性肺炎特征,有的却像细菌性肺炎,还有的出现了间质性改变。
"林医生,3床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小张的声音有些发抖,"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支原体IgM也是阳性。"
我感觉后背一阵发凉。三重感染!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简单的病毒叠加,而是三种病原体可能产生了某种协同效应。
网图
"立即启动三级防护,把所有疑似病例转入负压病房。"我一边说,一边快速翻阅着最新文献。突然,一篇来自美国的病例报告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也在近期发现了类似的混合感染病例,而且死亡率高达30%。
深夜11点,我正在办公室分析病例资料,突然接到ICU的紧急呼叫。3床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立即插管。我冲进ICU时,看到监护仪上的数字让我的心沉到了谷底——血氧饱和度已经降到了75%。
"准备ECMO。"我咬着牙说。这个决定很艰难,因为我们医院的ECMO设备有限,而疫情才刚刚开始。
网图
插管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室颤。除颤、心肺复苏、肾上腺素......抢救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看着监护仪上那条直线,我的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这不是今天第一个死亡病例。在过去24小时里,我们已经失去了3位患者。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征:高龄、基础疾病、三重感染。
凌晨3点,我瘫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抢救的画面。突然,电脑弹出一条紧急通知——本市已经发现15例类似病例,市疾控中心决定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我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作为一线医生,我有责任把观察到的临床特征记录下来:
1. 三重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单一感染者;
2. 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 部分患者出现异常的炎症因子风暴;
4.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抗病毒药物需要调整剂量......
写着写着,我的视线开始模糊。不知是因为疲劳,还是因为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来自于病毒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它的无知。
第二天早上,医院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室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焦虑。
"根据目前的数据,三重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是单一感染者的5倍。"感染科主任的声音很沉重,"而且我们发现,支原体感染可能会增强新冠病毒的复制能力。"
这个发现让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寂。我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可能产生指数级的危害。
"林医生,你来说说临床观察到的特征。"院长点名道。
我站起来,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从临床表现来看,这种混合感染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初期症状与普通流感无异,但在48-72小时内会迅速恶化。最危险的是,不同病原体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导致常规治疗方案失效......"
会议结束后,我回到病房。走廊里挤满了病人和家属,咳嗽声、呻吟声此起彼伏。护士站的白板上,死亡病例的数字又增加了一个。
"林医生,12床病人想见您。"护士小张叫住我。
12床是一位年轻的孕妇,才28岁。三天前因为发热入院,现在已经发展成重症肺炎。我走进病房时,她正戴着氧气面罩,艰难地呼吸着。
网图
"医生......我的孩子......"她艰难地说着,手轻轻抚摸着隆起的腹部。
我强忍着内心的酸楚,握住她的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保住你和孩子。"
走出病房,我靠在墙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口罩让呼吸变得困难,但此刻更让我窒息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当天下午,我们接诊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一位32岁的男性患者,没有任何基础疾病,却在感染后24小时内发展成重症。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病毒载量是普通患者的10倍以上。
"这不对劲。"我盯着检测报告,"这么高的病毒载量,除非......"
"除非病毒发生了变异。"感染科主任不知何时站在了我身后,"我们已经将样本送往P4实验室了。"
夜幕降临时,医院里依然灯火通明。我站在ICU的玻璃窗外,看着里面忙碌的医护人员。每个人都被厚重的防护服包裹着,就像一群白色的战士。
网图
突然,我的手机震动起来。是P4实验室的负责人。
"林医生,我们在病毒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位点。"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这个突变可能增强了病毒的复制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
我握紧手机,感觉一阵眩晕。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场疫情,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第三天凌晨,第一位康复患者终于出现了。是一位16岁的少年,他的痊愈给了我们一线希望。但与此同时,死亡病例已经上升到了15人。
我站在医院的楼顶,望着这座被疫情笼罩的城市。天边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我知道,这场战斗还远未结束,但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希望就永远存在。
回到急诊科,我换上新的防护服。今天,又将是一场硬仗。但这一次,我的脚步更加坚定。因为我们不是在与三个病魔作战,而是在为生命而战。
(本文为虚构作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