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几个月前,他的体检报告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医生建议他服用瑞舒伐他汀,一种常见的降脂药。
刘先生对这建议并不上心,但在反复思量后,他还是开始了用药。起初,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心电图改善,胆固醇指标逐渐下降。
然而,不久后,他的身体开始发出异样信号:疲惫、食欲下降、尿量减少。直到一天清晨,他在昏暗的光线中发现自己的眼白泛黄,这才意识到,事态或许比想象中更严重。
肝肾衰竭的诊断让刘先生及家人难以接受。医生的解释却让他更加疑惑:瑞舒伐他汀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他对药物的使用方式上。
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隐藏在用药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误区——忽视肝肾功能的监测。瑞舒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但药物的代谢主要依赖肝脏和肾脏,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这种药物是安全的。然而,刘先生的体检报告中曾标明肾功能轻微异常,而他对此完全忽视,也未向医生提及自己的饮酒习惯。
在肾功能减弱的情况下,药物代谢受阻,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长时间的积累最终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许多人像刘先生一样,以为常见药物就意味着安全。事实上,药物安全性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状况。
对于瑞舒伐他汀,长期服用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肾功能指标如肌酐清除率。任何异常都可能是肝肾受损的早期信号。如果早期发现,调整药物剂量或换用其他治疗方案,完全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刘先生的另一个误区是自认为“药效越快越好”。在服药初期,他自行增加了药物剂量,试图加速降脂效果。这种行为无疑加重了肝肾的负担。
医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随意加量,不仅无益,反而是对身体的隐形攻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非人人感知明显。肌肉酸痛、疲劳、恶心等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日常劳累或饮食问题,而这些微小的不适可能是肝肾损伤的早期表现。
刘先生在肝肾功能恶化的过程中,身体早已通过这些信号发出警告,但他却选择忽视。药物的“魔力”在于,它能治病也能致病。
科学合理的用药并非单纯依靠药物,而是药物与患者身体的平衡。这不仅需要患者的配合,也需要医生的指导。
患者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主动向医生提供详尽的健康信息,包括既往病史、饮酒习惯、日常用药情况等,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用药不当。
刘先生的经历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健康管理并不是依赖某种药物,而是贯穿在每一个细节中的科学态度。定期体检、遵医嘱用药、关注身体的微小变化,这些看似平凡的习惯,才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
如今,刘先生的肝肾功能虽然经过治疗有所改善,但仍无法恢复到健康状态。医生告诫他,未来他将需要长期依赖药物维持身体平衡,但这一次,他不敢再轻视。
一颗药片,承载的并不仅是治病的希望,也可能隐藏着风险的种子。科学用药的每一步,都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完成。对药物的尊重,正是对生命的负责。
参考资料: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医师药物安全与处方指南(2020年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