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家中坐,热菜暖心头。”
寒冬冷天,炖颗大白菜,比海参鲍鱼更养人。
天地讲:“氤氲之气,冲和之气。”
居住环境讲:“人气。”
人身体讲:“正气,脏腑之气,营卫之气。”
做事情还得讲:“运气。”
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这口气决定了体质的走向。我们练功、修行,调理,本质上就是照顾好这个气。现在的病名多,根本上就是这口气的不同变化。理解了这个气,很多认识就明了了。
常人气血流通,正气充足,脏腑运转有力,外界常有的变化并不感觉异常。比如我们身边的微风,常人若是仔细体验也能觉察,但如果体弱之人,面对此常态微风,自会感觉异常不适,或怕风或怕冷,犹如惊弓之鸟,精神上缺乏定力,身体上缺乏耐力。
同样在外就餐,如果这餐用的油不好,这个虚人即刻就有反应,十分敏感。此类案例非常多,我们临床很多疾病的特点本质上就是跟体质有关系。病态只是表现形式而已。去西医那鼻炎治鼻子,肠胃不好去消化内科,加个小便不利还得泌尿科挂号,对于中医来看,可能都是气化的问题。曾有患者十分苦恼,说主任,咱可不去看西医了,忙活半天,啥事也没用,一碗中药下肚,这身体舒服多了,您这是“一站式”疗法。当然,这是患者们对中医的爱护,中医全科有优势。但是,必要的专业深入也很重要。不可偏废,一切以临床,以患者为核心。
烟火气对我们身体太重要了。
炒的、蒸的、炖的,各有不同的作用。除了对食材的匹配,每个人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烹饪方式。不管哪一种,都是有烟火气的。
古人通过“钻木取火”直接提升了人类进化方式。离开了火,意味着生冷的饮食,影响了我们阳气,增加了脾胃负担,阻碍了身体运化。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一种方式。只是在很多人没有思考明白之前,就如同单位的格子间一样,很快进入,但这时身心有没有匹配好,情绪情志有没有做好协调,原来的禀赋有没有调整过来,这些问题都随之产生了。有的人不适应群体生活,喜欢独处,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但一旦接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后,我们很多行为就已经被动思考了。
如今很多人做不到柴火灶,大锅饭了。但吃的饭也要见点火了,锅气让食物充分的融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足,是充足,对身体的充足。
吃饭一个是食物的来源,一个是适合的烹饪方式,关键是是否适合你自己的体质。
猪油很好,对比植物油有很多好的作用,但猪油就是不适合痰湿体质的人吃。猪油为猪板油,滋阴的,生痰湿。
蔬菜很好,炒菜放点姜片有助于蔬菜消化。有人诧异,蔬菜还有不消化的?当然有,尤其生的蔬菜,有人吃了就拉肚子。即便炒的蔬菜,脾胃虚寒,尤其肾阳不足的,吃了也会腹泻,而且吃什么拉什么,大便是绿色的。加点生姜,或者我们调理一下脾胃肾阳就好多了。
米粥汤水很好,但脾虚之人不适合,吃多了反而运化不了,生出多余的痰湿。我们很多患者忌口之后,瘦了,身体轻快了,自己反馈很好。但其它的人员,没有辨证前提下,如果明确自己有水湿,可以忌忌口。不是绝对不吃的,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西医讲高血压不能吃盐,糖尿病要低糖,高尿酸少吃蛋白,这是西医根据他们的经验总结的。咱们中医对于饮食对人体的影响,几千年来就已经有更为智慧的认识了。比如脾虚少吃米粥,咳嗽不吃鸡肉等等。都是根据病机、体质做出相应的饮食调整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智慧到这辈子去研究都可以。而我们现在听到的,看到的实在太局限。吃得好,吃的对,对体质非常重要。国家富强,我们从原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饮食环境也变化了。而我们身体的节奏却不一定跟得上。大鱼大肉的看起来很过瘾,吃下去身体运化不了,每年体检指标就出问题了。不看指标,但看面色,舌苔,皮肤状态,就知道这个人痰湿重了,该少吃点了。
不要跟风学人家吃,更不要只听到这个东西多好就去吃,一定是先明自身的体质才会吃。今天说吃山药好,各种山药,还有山药粉,山药干,山药冻干吃起来。是这么回事吗?吃山药粉的便秘了,吃山药干的痰湿了,鲜山药不吃?适不适合自己呢?也不去看?此类举例太多,完全盲目跟风。即便山药好,适合你的体质了,但你吃了不得劲,完全可以再调整。一定能找到,对身体好,有适合自己的健康食物。
吃的一切有形,均依靠人体气化这个无形去推动。
你在吃饭,饭也在消耗你。
很多人已经气不足了,吃着饭都睡着了,还在吃,吃什么呢?完全就是脱离身体,单纯从欲望出发的。身体比我们大脑有智慧。吃多少,喜不喜欢吃,身体更清楚。
前段时间聊到晚餐可以减少1/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呢?肯定是有适应人群的。比如痰湿重的人,原来暴饮暴食已经堆了垃圾的人,三高的人这部分人通过减少晚餐,确实得到了很好的调整,让脏腑休息了,减负了。如果你精气不足,身体羸弱,要做的不是绝对值减少,是调整。还得需要谷物营养,还得依靠一切物质弥补不足,只是想办法促进一下运化,避免出现脾胃虚弱,胃强脾弱的病机。
对于身体而言,我们只能不断提高认识,修习中医文化,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再去用心践行,修得一份长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