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2023年05月06日18:54:20 健康 6746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近日有关“二阳”的舆论持续引发关注。社交平台上,比阳性抗原出现频次更高的是网友们对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的担忧。

“会有局部小范围感染,但是不会形成大规模爆发。”

“大部分阳性感染者是初次感染,二阳比例比较低。”

“二阳症状普遍轻于首次感染。”

无数医学专家的发声交织成安抚人心的大网,短时间内拢住了大众惊惶四散的情绪。

可身边的朋友,亲人,一个接一个二度感染,过高的概率降临在自己身边,难免令人隐隐不安。在全面放开的大形势中,新冠疫情究竟会走向何方?

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新冠疫情进入“小波浪”时代

5月1日,《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的新闻,该文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三年之久后,新冠病毒并没有像流感那样进入季节性传播的模式,相反,其未来可能会进入小规模的波浪式反复流行模式。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图源:nature)

总的来说,科学家认为爆发性、医疗挤兑式的covid-19疫情浪潮不太可能再次出现,新冠疫情即将进入“mini-waves”的小波浪时代

在小波浪的新冠疫情新常态下,各国或将会出现频繁但不那么致命的疫情浪潮,这些浪潮由不断涌现的新变种引发,但大多数以温和感染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在5月5日宣布接受前一天举行的第15次who新冠紧急会议的建议,不再将新冠疫情列为全球公卫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看法。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图源:who)

在某种程度,这确实可以视作历时三年的新冠大流行结束的象征。从流行病学的数据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以及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新冠疫情变得不那么冲击全球、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了。

尽管东南亚地区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现引发了当地疫情反弹,然而这种反弹并没有影响全球疫情走势,而且当地无论是感染病例数还是重症、死亡人数都远低于以往疫情高峰时期。

大流行退场,但疫情还未结束

who宣布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并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区不再受到疫情威胁。

新冠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去面对,不应就此忽略的疾病。即便现在,全球每个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接近两万。

事实上,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4月21日至4月27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抗原检测阳性率波动增加,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在一周内增加153.74%。

临床医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即“感染人数自4月中旬起渐进式增加”。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介绍,目前,其所在医院门诊每天大概有70多个发热病人,其中约50个为新冠阳性。

哨点医院的数据只能略窥一斑,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人晒出的“阳性抗原”,更能让我们贴切感知到新冠疫情的起伏波动。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某书平台上许多用户晒出了“二道杠”抗原)

新冠全球大流行的退场不等于疫情彻底结束。事实上,目前能称作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在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维持与新冠病毒“共处”的状态,直到找到一个正常生活与抵御病毒感染的平衡。

未来,如何和新冠长期“共存”

彭劼表示,现在新冠疫情还在流行,公众要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比如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通风透气,去公共场所或密闭环境继续佩戴口罩等。

另外,距离上次新冠感染已满6个月的人群,可以考虑接种加强针疫苗。

此外,无论是“首阳”还是“二阳”,对于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抗病毒药物仍是治疗首选;对于普通人群,可以适量储备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抗原试剂等。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直饱受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过去三年在疫情威胁之下,我们曾经历了初期的迷茫,也不断探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搭建起全人类抵御病毒的屏障。

世卫解除新冠最高警报,但疫情尚未结束,仍需警惕“二阳” - 天天要闻

未来几年,根据who提出的《2023~2025年covid-19战略准备和应对计划》,我们需要步入应对新冠的新阶段:

减少并控制病毒变异、免疫逃逸,减少高危人群、脆弱人群的感染;

加强covid-19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减少死亡率、发病率和远期后遗症;

从危机应对向可持续、综合、长期和强化的covid-19疾病管理过渡。

如今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假期再度游人如织,今天我们站在大流行的“转折点”,或许未来难免还要和新冠长期磋磨,但是绝不会再是无准备之仗。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资料:

1.callaway e. 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 nature. 2023 may 1. doi: 10.1038/d41586-023-01437-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127700.

2.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读这本书!健康的习惯也可以很轻松 - 天天要闻

读这本书!健康的习惯也可以很轻松

人类的寿命更长了,但生活质量也更好了吗?数据显示,如今患慢性疾病的人数量众多,人们的生活质量堪忧。如何做出微小的生活习惯改变,让身体年龄比实际更年轻?如何让提升你的健康寿命,既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好?如何从零开始学做人生的健康规划,让你从容不
中老年人普遍肝血不足,煮粥时加点它,能缓解眼干、失眠 - 天天要闻

中老年人普遍肝血不足,煮粥时加点它,能缓解眼干、失眠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眼睛干涩、打不起精神,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明明白天也没熬夜、也没喝咖啡,却总是觉得脑子像糊了一层浆糊——这可不仅仅是“年纪大了”那么简单。中老年朋友尤其要警惕:一旦肝血亏虚,身体就像缺了一桶“润滑油”,眼睛干燥、睡眠难安
“1+1>2”,降压药联用的隐藏技能,你用对了吗? - 天天要闻

“1+1>2”,降压药联用的隐藏技能,你用对了吗?

有位朋友跟华子说,他现在服用替米沙坦,但是血压控制的不理想,是不是需要加大剂量或是换成其他降压药物,比如氨氯地平呢?华子告诉他,增加剂量或是换药,都不算最好的选择,其实可以考虑在替米沙坦的基础上,增加氨氯地平进行联用,很可能会出现“1+1>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 天天要闻

同济医院党政领导深入调研科技创新进展 加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

极目新闻通讯员 童萱摄影 陶继东5月5日,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院长胡俊波率队深入光谷生物园科创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同济医院在此推进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情况。同济医院科创成果、科创产业的积极推进,不仅是同济医院在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征程中的关键一环,更是医院肩负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使命,积极融入国家...
为什么一到夏天,手上就长透明小水泡 - 天天要闻

为什么一到夏天,手上就长透明小水泡

夏天来了,很多人手上会长一些透明的“小水泡”,虽然不疼,但是痒到让人怀疑人生,一不小心挠破后,里面会流出一些液体。这些既影响美观又奇痒无比的小水泡,到底是什么?
马上评|子宫肌瘤惊现男性患者,如此论文何以一路绿灯? - 天天要闻

马上评|子宫肌瘤惊现男性患者,如此论文何以一路绿灯?

涉事论文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图/电子杂志截图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引发广泛关注。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会患子宫肌瘤?该论文被指“过于离谱...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议是... - 天天要闻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议是...

谁懂啊!去日照玩了一趟,3天花了不到1000块。日照的景点多数都免费,只要提前做好攻略,真的很适合学生党穷游~景点也很集中,但是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建议参考本攻略~去日照玩3天行程安排:Day1:万平口3号门-太公岛牡蛎公园-第三海水浴场-大泉沟渔港-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Day2:灯塔广场-巧克力渔家-日照科技馆-日照海洋公...
山大齐鲁医院回应“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论文 - 天天要闻

山大齐鲁医院回应“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论文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被网友广泛议论。论文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引发质疑。据报道,上述论文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在线公开时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