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
【病因】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性的疾病,多在精神因素影响下发生。常由于心情抑郁或忿怒气郁所引起。后世多把癫狂相提并论。癫狂虽同属神志失常之症,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仍有不同。
本症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病。
【症状】癫、狂二症可交替出现,统称为癫狂。主症为言语、动作和情绪明显的失常。
癫症起病比较缓慢,多表现为沉默痴呆,精神抑郁,自言自语,语言错乱,多疑善惊,时悲时喜,哭笑无常。
狂症起病较慢,多表现为狂躁易怒,不避亲疏,登赢弃衣,时歌时哭,甚至打人骂人。
- (l)痰火上扰:起病急骤,性情急躁,两目怒视,叫骂不休,毁物殴人,亲疏不避,头痛失眠,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阳明热盛:面红耳赤,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或数日不食。腹满不得卧,便秘,尿黄,苔黄,脉沉数有力。
(3)肝胆郁火:狂躁易怒,心神烦乱,惊悸不安,神不守舍,或咏或歌,或言或笑,胸胁胀痛,口苦发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4)瘀血内阻:胸中憋闷,精神不宁,狂扰不安,言语不休,或沉默寡言,甚则终日骂置,少腹胀满,疼痛拒按,舌质红紫或见瘀斑,脉沉实有力。 - 【病因分析与鉴别】(1)阳明热盛发狂与肝胆郁火发狂:二者皆因火所致,但病位不同,阳明热盛发狂,是邪热内传阳明,热结阳明所致。故以面赤而热,腹满不得卧,妄言妄见,弃衣欲走,不避亲疏,不欲食为辨证要点。肝胆郁火发狂,是因七情内伤,肝胆气滞,气郁化火,上扰神明所致。心神受扰,则心神烦乱,神不内守则言语失常,或咏或歌,或言或笑,心神不安,则或惊或悸,肝胆气滞则胸胁胀痛。故以心神烦乱,言语无伦,惊悸不安,胸胁胀痛,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痰火上扰发狂与瘀血内阻发狂:一因于痰,一因于瘀。痰火上扰发狂,是因心胃火盛,灼津为痰,痰火搏结,上蒙心窍所致。以狂躁易怒,毁物殴人,舌苔黄腻,脉弦细数为辨证要点。瘀血内阻发狂,乃邪热入里,血热互结,上扰神明所致。以如狂发狂,少腹坚硬,痛而拒按。舌质红紫或有瘀斑为辨证要点。
【治法】(以下仅供参考,请以专业医生诊断为准)
(一)方药治疗
(1)远志连心汤(清心安神9克,9克,茯神9克,胆南星6克,天竺黄9克,香附9克,郁金6克枳壳9克,莲子心12克,朱砂3克,竹茹9克,竹叶9克,半夏6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石菖蒲、远志、茯神开窍宁神,健脾安魂;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香附、郁金、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兼有清心之功;朱砂、莲子心交通心肾,清心安神;竹茹、竹叶、半夏清热化痰,可散风热之邪,除胸中痰涎;甘草调和诸药。
(2)十味温胆汤(安神祛痰):枳实9克,陈皮9克.胆南星6克,半夏9克,竹茹9克,竹叶9克,茯苓9克远志9克,石菖蒲9克,五味子9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
方解:枳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竹茹、淡竹叶清心火,自有痰火清,则安寐之实;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息风定惊;黄连尤善清心经实火;焦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养心安神;石菖蒲开窍宁神;五味子适用于阴血亏损,心悸,敛肺滋肾;共奏安神之功。
(二)针刺治疗
(1)主穴:人中、神门、内关、大陵。
配穴:癫症加百会、足三里、灵道;
狂症加大椎、身柱、通里;
胸闷痰多加丰隆、中脘、解溪;
心烦不宁,用手抓胸加巨阙、璇玑、滑肉门;
不眠加风池、神门、三阴交;
登高弃衣加后溪、冲阳、陷谷。
(2)主穴:哑门、内关。
配穴:人中、承浆、后溪。
(3)主穴:太冲、足三里。
配穴:强间、后顶、四神聪、兑端。
(三)刮痧治疗
治则
刮拭手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阳经穴部位为主。
主刮经穴部位:大椎、大杼、膏肓、神堂,风府至肩井。
配刮经穴部位:人中、劳宫至大陵、上脘、大钟。
操作方法:
要疏肝理气,健脾除湿。首先,刮一下心经心包经,开阳脉,颈椎刮透,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全部刮到,然后重点刮肝脾在背部的投影区。
(四)艾灸治疗
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
第3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较好效果,针灸可以化痰开窍醒神、镇惊安神,宜用泻法.亦可采用电针法、穴位注射法治之。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防止伤人毁物。本病易复发.应在病症缓解后连续治疗,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