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损害,继而黏膜特异再生,发生改建,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从而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种,浅表性胃炎可转变为萎缩性胃炎,且二者可同时存在。肥厚性胃炎为单独一型,一般不演变为其他类型。
浅表性胃炎: 可无症状或有不规律的上腹隐痛,尤以进食油腻食物后较为明显,亦可伴有反酸、嗳气、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萎缩性胃炎: 可见上腹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有时症状颇似消化性溃疡或出现体重下降、贫血,伴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肥厚性胃炎: 可见上腹不适或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量黏液或反酸、烧心,伴有乏力、腹泻、水肿等。
为什么会患胃炎
胃炎的病因有很多,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通常情况下慢性胃炎是以下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源性: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营养不均衡、喜食辛辣等)、吸烟、饮酒、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 等;
内源性:年龄、遗传易感性、 胆汁反流、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其中最为常见及最重要的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Hp) 感染。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有两种常见类型:胃窦为主的全胃炎和胃体为主的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增加,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增加;后者胃酸分泌减少,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胃镜下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尤其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者,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Hp) 检测。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明显促使慢性胃炎症状消退并显著降低胃炎的复发率。慢性胃炎会变成胃癌吗?
慢性胃炎会变成胃癌吗?
慢性胃炎诊断有过度倾向,只要做胃镜就会有慢性胃炎诊断。实际上,一般只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才有标准意义上的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生癌变的几率虽然比正常人群要高,但患者实际发生胃癌的比例其实还是比较低的。及早规范治疗,就能控制病情发展,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一般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发生癌变,需要经过以下漫长的发展过程: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 胃癌
只要我们在病情早期及时干预,就能最大限度预防癌变。
千万不要拖延,当出现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时,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进一步向胃癌的方向发展,因此建议:
1.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建议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2. 对于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须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认,证实后需尽早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3.对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早饱、食欲减退、贫血、消瘦、舌炎、舌萎缩、腹泻症状者进行早期胃镜检查。做好早期诊断,早期及时根治病因,对经治疗症状好转的病人定期复查。